命令下达,一步步执行下去,文明,距离涅槃的奇点又近了一步。
广阔的盖亚净土大区,一座座研究机构里,白大褂们,在科学的征途上跋涉,向着永不下车的目标迈进。
而在硝烟漫天的北大陆,战争,依然如火如荼,西历1506年的时光注定被钢与火充斥,机器人漫山遍野,无人机蔽日遮天,无数光束与弹丸飞舞,在血色苍穹下交织出一片色彩斑斓的死亡天幕。
死亡,在这里很突兀,残酷的战争持续了一整年,人类的伤亡数字,却仍是零。
交战双方的几千万机器大军,不论紅军、还是伊甸军,无人化程度都已达到100%,地下世界中的管理员,安全无虞,只需坐看两支规模空前庞大的武装力量,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全力相搏。
枪林弹雨,光与火照耀的大地,战线每一分钟都在错动,却始终原地拉锯。
一场彻头彻尾的消耗战,正在北大陆进行,gpl与ama大区的武装力量源源不断运抵前线,然后,以无法置信的速度被消耗殆尽。
盘古反馈的数据,在这场南北战争中,紅军每天的损失都在100,000以上,即便计入战场抢修与回收利用的数目,统计下来,在西历1506年也将有逾一千五百万作战单位,被战争巨兽吞噬。
但,就算是这样可怕的消耗,依赖彻底暴走的全产机体系,紅军的编制仍在逐月上升,并在1506年11月12日突破40,000,000大关。
一边恶战,一边膨胀,紅军的发展态势异乎寻常,对比gpl与ama大区的战争潜力,这却又是水到渠成般的事实。
对四千万的数目印象深刻,方然并询问asa,伊甸军的编制如何,得到的答案则是约三千万,不论具体数目,会在此基础上波动上百万、甚至几百万,但,伊甸军显然居于劣势,这判断还是有相当把握。
一言以蔽之,当下的北大陆战局,并非伊甸军不想改变力量对比,而是它们根本就做不到。
四千万对三千万,撇开一些作战平台的效能、参数对比,与双方强人工智能的差距,盖亚净土大区的胜算仍然不小。
随着gpl的全产机隆隆运转,差距,还会越拉越大。
那么接下来,是否可以期待一场气贯长虹的突击,从哈德孙湾一直打到火地岛,彻底肃清ama大区的敌对力量呢,对此,盘古仍气定神闲的抛出原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该计划到1509年才能实现。
这份报告,自己以前看过一遍,更浏览过多次,方然其实并不太满意。
用人类文字,报告书竟长达943,872页,这一百万页、字数超十亿的大部头,他恐怕十年都看不完。
关于盘古,反正强人工智能的思路,自己身为一介人类也根本无从追随,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方然只抽出时间,利用asa来解析这份报告。
重新让盘古出具报告,或许会干扰其运作,战事正酣,他并不想冒险。
粗略梳理过这一份资料集合,交叉印证,方然才大概抓住盘古这份战略方案的要点,然后才意外的发现,从西历1505年、也就是去年开始,盖亚净土大区便开始拨出相当数量的资源,投入到海军建设方面。
海军,曾几何时,被阿达民认为是一种多余,如今却世易时移。
结合报告中的叙述,稍加思考,方然便能明白盘古的大致构想,而非实施细节。
在南下攻打ama的进程中,单凭陆地推进,恐怕不会很顺利,只消看一眼世界地图,从原联邦国土向南,北大陆的幅员逐步收窄,只有越过一条狭长的南北大陆连接带,才能将战火蔓延到南大陆。
在狭长地带,不论进攻一方、还是防御一方的兵力,都无从施展,也相对容易封锁。
仅仅依靠陆地攻势,恐怕,待紅军推进至连接地带,便会陷于漫长的胶着,即便最终一定能击败ama,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相比之下,盘古的战略构想,则复杂而多变。
一条整体的脉络,是在原滨海边疆大区的红海军基础上,利用前期预言的成果,扩充规模、提升战力,在集结起足够庞大的海上力量后,便穿过由gpl武装力量控制的北冰洋,在海盗势力极大削弱的大西洋沿岸,发动进攻。
结合南大陆的地貌、气候、资源等情况,应该说,这一设想相当合理,至少比从太平洋沿岸进攻要好得多。
对基础菲薄的gpl而言,迅速打造一支强大的红海军,需要消耗巨量的资源。
不过,即便因扩充海军,而挪用部分gpl大区的战争经费,这一点,也在盘古的预期之内,对阿达民则尽量简单直白的解释,在拥有远洋海军后,可想而知,ama大区将被迫强化海岸防御带,同样会消耗大量资源。
一旦将对手拖入消耗战,比拼资源,作战平台数量,乃至大区战争潜力,盖亚净土大区的胜算就会加大。
花费不少时间,大概了解这些策略,方然对盘古又多了几分敬畏。
不仅如此,在阅读报告所附的资料时,他还被gpl大区的海军建设规划吓了一跳。
从西历1503年起,目标节点,是西历1508年末,这份相当于五年计划的红海军建设规划中,列出了一份相当详尽的预期目标:预计到1508年,红海军将有多用途导弹舰四百五十艘(满载排水量大于8,000吨);攻击舰一百五十艘(满载排水量大于13,000吨);防空反潜舰一百五十艘(搭载无人机约六十架,满载排水量大于45,000吨);机动式海上要塞二十五座(搭载无人机三百架以上,满载排水量大于200,000吨);抢滩型、船坞型、两栖型对陆攻击舰一千两百艘(满载排水量2,000至46,000吨);攻击型、巡航导弹型、弹道导弹型潜艇六百五十艘,以及上千艘排水量与功能各异的保障、通讯、近岸巡逻与特种用途舰艇。
第671章 第六七〇章 选择(auzw.com)这样一份清单,让阿达民看得有些头晕,他分明发现,按盘古的这份五年计划,到西历1508年,盖亚净土大区的红海军舰艇吨位将达到50,000,000吨,相当于旧时代世界第一海军——联邦海军的十倍以上。
既然有这种计划,以盘古之力,方然相信这一切能变为现实。
而且,他当然也不会幼稚到,真以为红海军的总吨位会膨胀到五千万吨,除非始终不出击,只顾在港口中屯兵。
一旦海军初具规模,在大西洋沿岸发起进攻,损失,是必然会有,想必还会很惨烈。
不过要想真正威胁到ama大区侧翼,甚而在一些地带,发动登陆作战,红海军的规模必须足够庞大,才能投送规模足够大的部队。
一份空前、很可能也是绝后的海军规划,让阿达民开了眼界。
原来,即便每时每刻都在准备战斗、或者正在激战,自己掌控的盖亚净土大区,、全产机体系的能力,仍一天天的发展壮大,甚至有能力在几年时间里,建造出几千艘大中型作战舰艇。
相比于舰艇的建造,反而是港口,锚地、乃至潜艇基地等一切辅助支援设施,将会严重匮乏。
一切都交给盘古打理,五千万吨红海军,几千艘战舰浩浩荡荡杀向南大陆的景象,何其其实磅礴,方然却有点意兴阑珊。
只要能打赢,一切都好,但他还有更重要的事。
西历1506年,告盖亚净土民众书发布后,不出所料的,在两千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引发了一场烈度空前的舆论风暴。
即便在这时代,所谓舆论,只是回荡在一座座定居点内,由控诉与牢骚杂糅而成的呐喊,只要不主动过问,根本也传不到阿达民耳中,但,在发布公告书后,方然还是一直关注着对定居点内的事态。
面对命运,面对宿命的结局,一干民众到底会怎样想,怎样做;驱使着阿达民的,不是好奇心,而是萦绕在自己心头的一丝忐忑,夹杂些许不安。
阿达民,身在这样的位置,不论自己是否愿意、又是否有能力,在竭力追寻永生的征途上,总是必须决策,且每一次都事关重大。
但这些决策,真的是自己所做的吗;还是说,这一切都只是假象,只不过是命运在假人之手,翻云覆雨,间或令自己心生幻觉,觉得直到今天,自己,仍然在自我意识的驱策下,向目标迈进,其实却不过是换种形式,在演绎客观规律。
说白了,从降生到这世界上,一直到今天,此时,此刻,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是自由意志的具现,还是别无选择,只有向唯一的方向前进,才有机会、有可能苟延残喘,直到今天。
自由意志,听起来,简直玄而又玄,思考中的男人却不寒而栗的意识到,他所担心的其实正是事实。
选择,自由意志的基础,这种东西,在自己过去的几十年人生中,可曾存在过一次吗,一次也没有。
看似有的选,其实,回忆过去的五十三年、或者说四十八年,生命中的每一个岔路口,都清楚的标注着生与死,不同的年纪,不同的时局,岔路口的面貌大相径庭,执着于永不下车的自己,都选对了路。
这,正是自己一路走到今天的根本缘由。
选择,究竟是否存在,自己很清楚这其实是有的,但却只有一次。
生而为人,是接受死亡的宿命,还是拒绝命运的摆布,这,是真正的选择,但一旦选择了反抗、或者认命,接下来,便不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
所谓选择,在岔路口一不小心,掉进死亡的深渊,其实也无非是改了主意,从追寻永生,变为接受注定到来的死亡。
一旦思考到这里,方然才明白,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即便经历再多困难,危险,痛苦,感伤,他都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直到今天。
原因很简单,不坚持,就等于选择死亡;一旦决意要追寻永生,从下定决心时起,便不再有选择其他任何路的资格。
所以,这又有什么难,无非是在命运的岔路口,看一看哪边写着生、而不是死,然后竭尽全力往前走罢了。
但现在,情况却有一点不尽相同。
选择,在漫长岁月里,其实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再次出现于眼前。
面对选择,到底要怎么选,踯躅前行了几十年的惯性,让自己有一些无所适从,这就是方然现在的感觉。
事态是明摆着的,目前看来,倘若一切顺利进行,二十年、甚至十年之内,gpl大区便将一统盖亚,并切实掌控意识迁移的手段,进而,让自己脱离这具时刻都在老朽毁败的躯体,迈出走向永生的关键一步。
有盘古对抗敌人,研发机构提供技术,一切,简直水到渠成。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不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只要别太离谱,别影响到科技研发与自身权力,永生的第一步,都会如期而至。
生命中第一次,关于永生,方然看到了确切的希望。
然而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身为阿达民,他却越感到纠结,不知道自己的每一次选择,后果究竟如何。
永生,是至高的目标,其他一切都只是陪衬,这判断很有力。
但其他所有事,就真的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浮光掠影,只要不妨碍永生大业,便可以任意取舍,随意决断。
就如自己发布公告书,而非灭绝民众,是这样吗。
还是说,自己,直到1506年的今天,仍身处一条漫长而坚韧之极的时间线内,所想所做的一切,仍未脱离既有的框架,自己所做的,所抉择的事,全都是永生之路上的铺垫,是追寻永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个人跋涉到今天,面对命运,面对未来,自己,究竟有没有凭自由意志选择的权力;这个问题,近来一直困扰着阿达民,让他怀疑自己的设想,思路与决策,隐藏着极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