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半天的洪承畴,急忙修改战略,由河南回救陕西。
他于四月二十日前后在河南汝宁召开了会议,进行了布置。
基本情况是:他本人亲率贺人龙、刘成功等部将,杀入陕西,与农民军决战,同时命曹文诏由湖广进入河南,与他共同作战。
总兵左良玉、汤九州率兵5千,扼守陕西商南县境内的瓦屋、吴村两个要隘,切断农民军进入河南内乡、淅川的捷径;总兵尤世威、徐来朝率兵5千,扼守陕西洛南县境内的兰草川、朱阳关,防止农民军由此进入河南的灵宝、陕州、卢氏等县;总兵陈永福率官兵近2千名,扼守河南卢氏、永宁境内诸隘口,协助河南巡抚陈必谦堵截农民军南北往来;总兵邓玘、尤翟文、张应昌、许成名,各以所部防守汉江南北之上津、郧西、平利、竹溪等县,防止农民军从此地进入湖广境内;同时请敕朱大典防江北。
这是洪承畴针对农民军流动作战的一贯作风而制定的不得已的策略。
他想用拙策死守之法,来对付农民军的轻逸飘忽。
此招虽笨,但如能彻底贯彻,至少能把农民军困在陕西,并有机会用精锐之师杀入关中,寻机决战。
遗憾的是,洪承畴的计划,得不到保质保量的贯彻。
先是总兵徐来朝的部卒不听调遣,反叛于卢氏县,此部不战自溃。
接着,总兵邓玘之部众因缺饷而叛变于樊城。
邓玘越墙逃跑时,不幸落入大火身亡。
其部众一哄而散。
网刚张开,却已先破。
洪承畴只有仰天长叹!长叹之余,洪承畴亲率贺人龙、刘成功两总兵进击,于四月底进驻河南灵宝。
五月,移驻西安之北的高岭。
曹文诏从河南阌乡赶到陕西商州,并于金岭川大胜农民军,把农民军压向北部,并一路追击。
农民军在老回回、张献忠等率领下,在凤翔与高迎祥等部会合。
然后往北、往西挺进。
散布陕西各地的农民军也纷纷攻城略地。
洪承畴当时实际上没有多少兵力,根本无法与数十万农民军打硬仗。
但慑于六月廓清的限期,洪承畴虽苦于兵寡,仍令进兵,咬住农民军,结果是连遭败绩。
六月十一日,乱马川一役,官军前锋刘宏烈被农民军生俘。
六月十四日,副总兵艾万年、刘成功、柳国镇,游击王锡命奉命引兵3千,前往宁州(今甘肃宁县)增援,以解农民军之围。
当时李自成正率兵猛攻宁州城。
双方交战于宁州附近的襄乐镇。
官军抵挡不住,被迫撤退,至巴家寨时被农民军伏击。
艾万年、柳国镇均被击毙,部卒被歼一千多人。
而刘成功、王锡命则身负重伤,率残卒突围而逃。
前线的败报接踵而至,洪承畴无兵可调,急得团团转。
此时,恰好曹文诏赶到。
曹文诏听到这些消息后,拔剑砍地,发誓要与农民军决一死战,报仇雪恨。
仗打到这种分上,还有人主动请战,洪承畴自然大喜。
他连忙说:非将军不足办此贼!但高帽子戴过之后,洪承畴又诉苦道:我手中已无兵可调,不能与你策应。
你先行一步,我将从泾阳(今泾阳)趋淳化(今淳化),为将军作后盾!洪承畴确实无兵可调,只能亲率大营为曹文诏策应。
曹文诏便带着兵卒3千向甘肃进发。
在真宁(今正宁)境内的湫头镇与农民军相遇。
曹文诏命其子曹变蛟为前锋,自己殿后,进行生死决战。
曹变蛟首先冲杀,斩敌500,并急迫30里。
曹文诏率步卒随后而进。
没想到农民军数万骑设伏于此,突然杀出,把曹文诏等团团围住。
一时间,箭如蝗飞,杀声震天。
当时农民军并不知道曹文诏的真实身份。
不巧的是,有一位被俘的小卒,情急之中,大喊:将军救我!这一喊,引起了农民军的注意。
原先做过曹文诏部下的降卒,一下认出了曹文诏,便大喊道:这位就是曹总兵!农民军自然不会放过曹文诏! 不惜一切,坚决追杀。
势单力竭的曹文诏,边杀边逃,最后自知难以脱身,便举刀自刎。
一代名将就这样战死疆场!如果站在朝廷的角度来讲,曹文诏的战死甚至可以与中都凤阳的沦陷相提并论。
凤阳之变,虽是惨烈,但毁掉的仅是中都,尽管中都凤阳的意义非同小可。
而曹文诏之死,使朝廷失去了一位非同一般的良将,对朝廷的围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曹文诏在当时被称为良将第一,忠勇冠世。
如果从他的战绩而言,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他先后在陕西、山西参加对农民军的围剿,几乎每仗必胜,是农民军最头痛、也是最害怕的一位将领。
后来曹文诏曾一度被调任大同总兵,期间因后金入侵而被朝廷处罚。
经山西巡抚吴甡的力保,曹文诏才得以重新出任助剿总兵,戴罪立功,并先后转战河南、湖广、陕西,敢打肯打,让农民军吃尽了苦头。
农民军得知曹文诏的死讯后,一时人心大快,士气大振。
与此相反,曹文诏战死的消息,却使前线官兵大受震动,严重影响了士气。
洪承畴接到曹文诏败死的消息后,仰天痛哭,泪血沾衣,追悔不已。
洪承畴的功绩,多半是由曹文诏为他挣来的。
曹文诏在陕西时,打仗屡屡得胜,而作为上司的洪承畴,却经常不给他上报,而贪为己功。
此次曹文诏孤军深入,洪承畴明知凶险,却仍同意他冒险。
在洪承畴看来,曹文诏大概还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想到这种轻率决定,终使一代良将丧命。
崇祯帝接到曹文诏的死讯后,深感痛惜,大概也有点后悔。
想当初,曹文诏在山西战场连连得手时,崇祯帝却轻信流言,把他调任大同总兵。
后又以后金入侵丢失守地为由,惩处曹文诏充军,幸亏吴甡力保。
此时曹文诏战死,崇祯帝才痛感良将难得。
他下令给曹文诏赐祭葬,世荫指挥佥事,并令有司建祠,春秋致祭。
洪承畴于正月受命出潼关时,崇祯帝曾命他于6个月内肃清农民军。
当时,洪承畴就觉得很勉强。
他给皇帝上疏说:地阔则难固,兵少则弗敌,鞠躬尽瘁,胜负未可知也。
话虽是这么说,但洪承畴绝没有预计到6个月后竟竟会败到这种地步。
无兵可用的洪承畴,面对凶狠的农民军,使尽了浑身解数,保住西安等城。
他于七月份曾上疏诉苦道:官兵不能当贼十分之一,合省宁剿仅四万余人,其势不敌明甚。
洪承畴能保住西安,已是不错,因为陕西境内的农民军,已占绝对优势。
但农民军不久发现,陕西因连年战争、灾荒,粮食供应很成问题,于是图谋东出,进入河南。
张献忠等部试图从陕西蓝田突入河南卢氏县,遭总兵尤世威阻击,一度进入商洛山中。
参将徐来朝所率部卒3千人,不肯进山追击,发生哗变,被农民军乘机击溃。
徐来朝部一溃,尤世威部失去侧翼保护,加上士兵久戍荒山,水土不服,病疫发作,终于被农民军击溃,豫西边界被突破。
农民军遂分营10余路,一齐杀入河南。
除高迎祥、李自成等部留陕之外,大部分都进入河南。
据说农民军进入河南时,大队东行,尘埃蔽天,队伍宽40里,长百余里,老弱居中,精骑在外保护,声势十分浩大。
面对如此浩荡大队,总兵左良玉、祖宽竟不敢出击,眼睁睁地看着农民军进入河南。
河南再次成为中心战场。
身为五省总督的洪承畴,竟然连陕西一省都应付不了。
现在农民军主力又东出河南,更让洪承畴力所不及。
朝廷见此情形,急忙商讨对策。
崇祯八年(1635)八月,朝廷任命卢象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特赐尚方宝剑,可便宜行事。
朝廷还给洪承畴、卢象升的任务作了分工。
洪承畴主剿西北,卢象升主剿东南,如遇农民军再入陕西,卢象升则进关合击。
同时,朝廷分别任命戴东旻、苗祚士和史可法为河南、湖广、南直隶监军御史。
卢象升被推到了督师的位置。
在明末这个悲剧时代,此次任命预示着他后来的悲惨结局。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南直隶宜兴人。
天启壬戌科(1622)进士,授户部主事,因得力能干再升大名知府,迁山东副使。
崇祯二年(1629),因京师危急,募兵勤王。
后金兵退后,再迁天雄兵备。
当时正逢农民军由山西进犯河北,卢象升积极备战,虽身负重伤,但仍能多次退敌,立下战功,被农民军称为卢阎王,博得声名。
崇祯七年(1634),卢象升被任命为郧阳巡抚,调赴湖广。
任职期间,卢象升如日中天,声名远扬,并于次年五月被提拔为湖广巡抚。
至此,卢象升终于升为五省总督,不久又升为七省总督,与洪承畴一起,成为围剿农民军的两大台柱。
当时卢象升手中的兵力,主要是湖广主客兵约2万人。
洪承畴在陕西,也是捉襟见肘。
崇祯帝为增加兵力,竭尽全力。
他先调兵7万,参加围剿,后又增兵2万,而且还从辽东前线抽调精锐之师参战。
为了配合剿灭,崇祯帝还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
他甚至在此年的十月,破天荒地下了一份罪己诏,摆出一些难得的姿态,来收笼民心。
崇祯帝这一切,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剿灭农民军,腾出精力来对付关外的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