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保跪在王氏脚下磕了个头,而王氏已经哭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娘,我走了。
年纪只有十四岁的天保看起来还是个孩子,但他身上穿的却是他新娶的媳妇给他亲手缝的兵服。
孙婆婆在一旁扶着王氏,也在掉泪:太太,孩子要走了,你说两句啊。
王氏强撑着扶他起来:好好的,家里人等着你回来。
宋天保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怎么都不敢掉下来。
他是个大男人了,不能还跟个孩子似的。
是。
他低头答应,站着不动。
母子两人都只顾着伤心,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孙婆婆推了天保一下,使了个眼色:出去跟你媳妇说两句,然后就走吧。
王氏看都不敢看他走的样子,等孙婆婆推了她一把道:太太,孩子走了。
她才放声哭起来,拿手帕捂着嘴。
孙婆婆也是哭得满脸是泪,道:太太,宋家祖宗保佑着呢,他会好好回来的。
这会儿说什么都没用了,王氏也听不进去。
屋里是一片哭声,院子里刚进门五天的程氏低头跟在天保身后。
程氏才十三,天生的瓜子脸。
王氏本来不喜欢她的面相,可打听到程氏的娘生了六个男孩,都养活了才动了心,后来又合了八字,也没什么大毛病才点了头。
另外就是程家,也是不想女儿进宫受苦,他们家世代都是当奴才的,求了贵人让女儿早点出门。
好不容易找到宋家的这个儿子,听说是长房的嫡长子,只有一个姐姐也嫁了人了,家里不说多有钱,胜在人口简单。
便急着将女儿嫁了过来。
天保和程氏都还是小孩子,只在一块五天时间就要分开,想说点什么也没什么可说的。
天保自认为体贴的站在那里等媳妇说些贴心话,程氏想着贤惠点听丈夫的吩咐,结果谁都等对方先开口,两人就像两根木头桩子似的竖在廊下。
眼瞧着时间不够了,天保清了清喉咙,干巴巴的说:你好好在家。
没了。
程氏松了口气,结巴道:嗯,你也小心,我会好好替你孝顺娘的。
开了头,接下来就好说了。
天保接着说:我有个姐姐,你得空可以去看看她。
听说我的小侄子也快生了,到时你替我包个大红包给他!天保一直想去看怀了孩子的宋佳期,可这一年他又是忙成亲的事,又是忙着准备当兵,根本没找着空。
程氏乖巧的点头:我会去看姐姐的。
再没什么可交待的了,天保看时候也差不多,该走了,红着脸扔下最后一句:你也照顾好你自己,要是有了,让人给我带个信。
说完也不敢看程氏,转头窜了。
程氏听了脸上顿时烧起来,不等她应,天保已经没影子了。
她在廊下又站了会儿,不知道该干什么,转个圈又回到王氏的屋里去了。
屋里王氏还在哭,孙婆婆在旁边劝着。
程氏见了,倒了两杯茶捧给王氏和孙婆婆。
孙婆婆瞧见她,劝王氏说:瞧瞧,天保的媳妇在这儿呢。
他刚成亲,你还没抱上他的儿子,他怎么会不回来呢?只管把心放在肚子里吧。
孩子一定会平平安安的回来的!王氏伤心了一阵也丢下了,家里的男人都是当兵的,这种事每年都要来几回。
以前宋大海出去的时候,她在家里还要顾着婆婆和儿女,现在儿子走了,她想起了佳期肚子里的小宝宝。
女儿那边还离不开她,这么一想,就把伤心都收起来了,转头开始安排接下来的事。
过了这个月,就差两个月了。
王氏扳着手指算,基本上最后三个月最险,孩子随时可以出来。
幸好这个时候还有个事能让她忙,也不至于天天坐在家里瞎想。
王氏收拾好家里的事,跟宋家老太太说佳期快生了。
老太太说:也好,你去给观音上柱香吧,再添点香油钱。
给前面的那些男人,给佳佳都求个平安。
王氏答应了,带着孙婆婆到观音庙去上香,又捐了些功德才放心回来了。
庙祝说宋家男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还有青云之象。
庙祝那老头子一副神神叨叨的样子说。
至于宋佳期,自然是母子均安。
王氏回家后把这些吉祥话告诉老太太,宋家老太太念了声阿弥陀佛。
既然这样,我也可以放心了。
每次家里有人出征,王氏总要去找佛啊道啊的求告一番,好不好的求个心安。
不然他们也没别的办法了。
干完这个,王氏就把孙婆婆送到唐家去了。
这次她倒是没跟着去,她也知道,像这种娘家往婆家送使唤人的事,不是特别招婆家人喜欢。
于是就想着不要太招人惹眼,简简单单送过去就行了,要是她也跟着,就更显得唐家没人,什么都要靠宋家张落。
王氏在孙婆婆临走前一再的交待她,到了唐家千万别摆谱。
佳佳要在唐家过一辈子呢,你可不能给她招祸事来。
就是看见什么不顺眼的了,宁可咽下来回来再告诉我呢,别跟佳佳说。
王氏道。
太太,我还能不知道?孙婆婆反过来宽王氏的心,你跟老太太那会儿,不是我总劝着你吗?王氏舒了口气说:那就好。
咱们家的孩子都是实心眼的,你不告诉她,她就不会往那边想。
你跟她说了,反倒给她添了个心事。
还不如就让她这么过下去呢。
孙婆婆笑道:我都明白。
要我去就不是替她操心的吗?两人说好后,孙婆婆提着包袱过去了。
特地不坐车,因为那几回见唐老太过来也没坐车。
孙婆婆过去后,王氏才觉得心里好受多了。
好歹是个娘家人,就是姑娘受了委屈,她也不会不知道。
宋大海一直不肯让她送人过去,这下她终于送过去了。
王氏心里打着小算盘,这次送了孙婆婆过去,等唐家使唤惯了人,再换小梅过去就行了。
现在是佳期怀着孩子人手不够,等孩子生下来,需要用人的地方就更多了。
这人一送过去,想送回来就难了!王氏得意的想。
孙婆婆到了唐家,姿态摆的是相当的低。
别看她一把年纪了,干起活来比招弟利索多了。
不管是厨房里的活还是收拾院子里的菜,甚至磨面赶驴她都比招弟熟练得多。
唐老太见了孙婆婆,虽然人家名义上是下人,可那也不是唐家的下人,又是自己儿媳妇的奶娘,少不得要多敬几分。
她本来担心宋家送这么个人来会骑在她头上,可见孙婆婆来了之后跟招弟抢着干活,心里就舒服多了。
再者,孙婆婆从年纪上跟唐老太差不多,比起小丫头一样的招弟,也经历过战争那段时候的她们反而更能说得上话,等孙婆婆说自己的孩子没活下来的时候,两个老太太一起坐在厨房门口的小板凳上抹眼泪,第二天就更亲热了。
孙婆婆掌管了厨房之后,很是露了一手。
自从唐老太来,家里的饭桌上就是咸菜的天下,最多炖个鸡、炖个肉。
菜什么的,只有下面条的时候放进去一把。
孙婆婆跟唐老太套上交情后,对唐家的餐桌的影响就更大了。
每顿饭都要炒上两个菜,虽然唐老太嫌这样吃浪费钱,但看着儿媳妇现在一到吃饭的时候不再苦着脸了,也没多说什么,都是为了孙子嘛。
吃上几天后,就是唐老太也觉得这样吃挺不错的,还想着等唐宣回来做给儿子吃,他一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