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到古代搞基建 > 第131章 米荒 ◇

第131章 米荒 ◇

2025-03-22 06:35:51

◎粮食保卫战◎齐国准备运送到济州的粮食前些日子就该送过去的, 但因为有夏国的军队拦着,他们生怕自己落入了埋伏,便把这些粮食给藏了起来, 心想着这济州这么大, 这才为了多长时间总不至于一下子就没了粮食,就算再晚一个月送过去,济州也是能撑得起的。

原本是没事, 可坏就坏在这件事情被萧瑾给知道了。

本着有便宜不占是傻子的念头,萧瑾当天下午就让人王硕带队前往, 劫持这批粮食。

守在粮仓附近的不过只是军队的一支,只负责看守,并不擅长做战。

夏国人过来的时候, 他们连一点防备都没有,被打的猝不及防。

夏国人也是速战速决, 没给他们多少反抗的机会就把人给制服了,不过齐国这边还是有人趁乱发了个窜天炮,通知了远处的齐国大军。

放完窜天炮,那人直接抹脖子自杀了, 未免夏国人从他嘴里挖出更多的消息来。

王硕见他自杀杀得这么干脆, 还真有点可惜。

不过王硕也知道劫粮这件事瞒不住, 更知道齐国要不了多久便会派援军过来,可那又如何呢?他根本就不在意。

人来了就来了呗, 反正在此之前, 粮食已经落在他们手上。

因萧瑾吩咐过, 所以他们这次不仅带了人还带了车。

他们人手足够, 也没花多久功夫就把粮食全都运回夏国的营帐中了。

萧瑾看着这些白得来的粮食, 比自家地里丰收了还要高兴。

王硕可真是个可造之材啊, 不愧是王从武带回来的,萧瑾欣赏地盯着对方,毫不吝啬夸赞:做的不错,真不愧是王尚书一手教出来的,事情办的就是利索。

齐国人若是知道了,指不定鼻子都气歪了。

王硕想了想,笑着说:他们想必已经到了。

萧瑾能够想象他们气急败坏,却又奈何不了他们的模样。

嘿,真是解气。

冯慨之也在旁边幸灾乐祸,他那表情真有些小人得志的味道:俗话说的一点都没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从前夏国遭难,来齐国借粮食的时候可没少被他们给奚落,嘴里的话一句比一句刻薄,朝廷自上而下都没几个好心肝的。

如今可好了,遭报应了不是?冯慨之高兴地想立马写封信寄回京城。

若是张丞相知道此事,必定比他还要高兴。

萧瑾嫌弃道:一批粮食就把你高兴成这样,真是没出息。

冯慨之辩解:您不知道,这粮食对于微臣跟张丞相来说,意义非凡。

萧瑾无从得知意义不凡在哪儿,只让人继续盯着齐国动向。

齐国人这会儿已经气糊涂了。

王硕一干人等搬空了粮食,后又直接一把火烧了这个营地。

等齐国人赶到的时候,这地儿只剩下一片狼藉了。

他们那么多的粮食,都被搬得一干二净,连个袋子都没给他们剩下。

这可不是几千斤的粮食,而是二十多万齐军两个月的口粮。

这么多粮食一下子丢了,齐国领军的刘将军几乎要吐血。

简直就是强盗行径,夏国人是自己没有粮食吗,竟然跑过来偷他们的!可恶,可耻!气过之后,人的意识才慢慢觉醒。

……这地方隐蔽,夏国人怎会知道?刘将军百思不得其解,济州一带的地形他敢说夏国人绝对不熟,至于这里那就更不会知道了,那……他们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的消息?属下道:只怕咱们这边也有内鬼。

刘将军一双拳头捏的咔咔作响:若真有内鬼的话,身份必定不低。

寻常的人,哪能知道这些机密要事?属下又问:可要仔细盘查军营?刘将军又何尝不想把这个叛徒给揪回来呢,可他也知道,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想要再探查谈何容易?是以他才道:现在要查哪里还来得急?就是有证据也早就毁尸灭迹了,像这一把大火一样,烧得干干净净。

往后你需得引以为戒,好好学习,千万再轻信外人了。

那咱们的粮食?放心,迟早都得抢回来的。

对此,刘将军多少还是有些信心的。

这是在他们齐国的土地上,夏国要攻打的城也是他齐国的城,里头都是他齐国的百姓。

若他们上下一心,同舟共济,缺粮食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济州城内百姓稍稍有血性的话,都会拿自家粮食接济军队,与夏国死战到底的。

刘将军吩咐道:即刻与邓喜传信,让他集结城中物资,三日之内必要反攻!是!刘将军一声令下,远在济州城正被人挟制的邓喜没多久就收到了消息。

简玉衡不禁庆幸自己绑对了人,没有退而求其次去绑个二把手三把手之类的,而是直接把这济州最厉害的给捏在了手上。

这要是换了二把手三把手,哪能这么干脆利落地探听到消息呢?简玉衡一把拿起那封密信,展开只是细细地瞧了一眼。

邓喜敢怒而不敢不敢言。

他是觉得自己被冒犯,但如今人为刀俎,他为鱼肉,还是乖乖听话得好。

再这说来,他都已经决定跟夏国绑在同条船上了,那这会儿的事也不好瞒着人家。

邓喜甚至还觍着脸说:我邓某说一不二,既然投了夏国,便不会有什么在瞒着您几位,您还是放一百二十个心了。

简玉衡心里冷冷一笑,他就是放四百二十个心,该看的东西总还是要看的。

这一看,还真让他找到了突破口。

简玉衡原本是想借着城内百姓煽动不满情绪,让齐国百姓主动头降,可现下他忽然又有了些新的想法法,缺自己的计划还可以再完善完善。

简玉衡想法子的时候,孟楚便抱着胳膊站在边上,也不打扰。

还没一刻钟的功夫,简玉衡忽然就有了主意。

他对两人说道:如今有一计,既可以让百姓主动投降,又可以让们彻底远离齐国,与齐国朝廷离心。

邓喜伸出脑袋:是什么?简玉衡颇为得意的晃晃手里的信:点子就写在上面了。

倒也多亏了齐国的那位刘将军,给他省了不少事儿呢。

简玉衡说到做到,立马让邓喜运作了起来,这件事情他确实不好出手,也没有别的原因,人不够,或者说,合适的人不够。

但是邓喜就不一样,他在济州多少还是有些人脉的。

邓喜将那些用得上的人都叫了过来,低声吩咐了几句,让他们把话往外传,传的越厉还越好,最好让人人都能知道。

于是乎,不过一晚上的功夫,城中便人人自危了。

城中随处可见两三人聚在一块儿,神色紧张地说着同一件事儿。

哎,听说了没,咱们城里快要没粮了。

哪里是咱们没粮食了,是朝廷来的军队没有粮食了。

真是一群不中用的东西,连口粮都保不住,能保得住咱们才怪呢,且她如今还要来抢咱们的。

朝廷的人向来只顾着他们自己,何曾顾及过黎民百姓?咱们家中是有些余粮不假,可那都是保命粮。

如今城被围了,还不知要围到什么时候。

要是把那些救命粮给军队,回头咱们怎么办?难不成要被活活饿死?越是讨论越是惶恐,这种不安的情绪在口口相传中逐渐被放大。

等到入了夜,忽听闻官府已经派人挨家挨户的收粮食,准备送去给外头缺粮的军队嚼用时,这股不安跟不满一下子达到了顶峰。

朝廷这是想要拿他们的命换外头军队的命啊!粮食被抢了再抢回来就是了,怎么还惦记上他们的?但真是不要脸!自家粮食被征了上去,这已经让城内百姓慌乱不已了。

有人去米铺打算添置一些,结果米铺子连一颗米都没有了。

连米铺都没有米了,说明他们城内实在没有多余的粮食了。

继续苦守的话,只能被活活饿死,他们一个人为国身亡也就算了,可家中老弱妇孺怎么担得起日子?总不能不替自己的家人考虑吧。

这消息传开之后,投降已经成了唯一的选择。

有人高呼:朝廷不让我们活,我们还苦守做什么?直接投降算了!是啊,谁说不能投降的?我看夏国就挺好。

这句话可不是简玉衡指示的,而是真有那些不满的已经想要投降了。

不过有了这一人振臂高呼之后,剩下的事情确实简玉衡交代做的。

他可不是混淆视听,只是推波助澜罢了。

简玉衡让邓喜派了一群人浑水摸鱼,一方面将缺粮即将要被饿死的恐慌不断放大,一方面有鼓动的城中百姓赶紧投降。

一来二去,要投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

第二日一早,随着过来收粮的官差态度更加倨傲,百姓们终于坐不住了。

都被逼上绝路了,他们还有什么好选择的呢?投投投!只要投降了,就没有这么多事儿了。

他们可没有多少忠君爱国的思想,只要自己小命保住、一家人能平平安安,谁当皇帝不是一样的?邓喜还在想着该以什么样的借口来主动投降,不曾想简玉衡的计谋竟生效的这么快。

待官差跟他说外头有许多百姓跪着情愿的时候,邓喜反映了半天才琢磨出味道来。

这要是真的话,那他就不必当卖国贼了,顺理成章投降有多好?他愣在原地,简玉衡却挑起眉毛,戏谑道:还不去解决了这事儿,知府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