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到古代搞基建 > 第45章 收割 ◇

第45章 收割 ◇

2025-03-22 06:35:50

◎小麦长成收获◎路上有这么两个人插科打诨, 萧瑾也不算孤单了。

有时候他甚至在想,先皇到底有什么能耐,给他搜罗了这么多个性迥异、别具一格的人才。

之前的张崇明一心想着投降, 甚至拉着冯慨之跟他一起投降, 王从武虽说衷心,但个性耿直,遇上事儿每每手脚比脑子先动。

至于这个陈疏材么, 是个彻头彻尾的抠门精,兼之退堂鼓艺术家, 活脱脱的一个活宝了。

把这么一个活宝在跟前,有时候还怪有意思的。

待到了建康府,这活宝就跟他们分别了。

陈疏材此番随行也是有任务在身的。

他如今身负使命, 片刻都不能歇,来了北方之后就被萧瑾了给轰走了。

建康府离齐国并不远, 再往北渡河就是齐国境地了。

萧瑾想让他去那边打听打听,看看能不能找出兜售茶叶的好法子。

茶叶这条线,萧瑾是一定要打通的,他铁了心想要做这个生意。

毕竟这玩意儿好种植、经济效益高、来钱快, 最重要的是, 齐国很少有人种茶叶, 一旦路子打开了,那往后的生意可是无穷无尽的。

于是, 陈疏材苦哈哈地独自踏上了北去的路。

萧瑾则留了下来, 直接去寻了苏仿。

苏仿虽没有收到消息, 但是早就猜测到萧瑾可能会过来。

等萧瑾来时, 衙门上下都不见慌乱, 有条不紊地接待他们一行人。

萧瑾看着直点头, 倘若朝廷上下都跟苏仿一样省心,那他这个皇帝当得才叫享福呢。

君臣见面之后也没空寒暄。

萧瑾京城那头也忙得很,匆匆一见后,他便立马让苏仿领他去田里。

这田都在城外,萧瑾他们前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冬麦收割的时候。

一眼望去除了金灿灿的麦子,还在田间忙碌的百姓。

割麦虽是一件辛苦事儿,但这些人脸上却不见辛苦,反而笑容满面。

如今这是四月天,不冷不热,且这两天刚好也都是好天气,苏仿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同萧瑾解释:当初临淮关起了站事,朝廷为了粮食煞费苦心。

臣这才斗胆在整个建康府推行稻麦轮作制。

当时看着实有些冒险,好在这些麦子都长出来了,若不然,捅出来的篓子可大了。

萧瑾也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就怪他。

事急从权,苏仿也是为了战事着想,他道:便是颗粒无收也怪不到你头上。

苏仿心头熨帖:若是颗粒无收,臣心里也过意不去。

不过好在,老天还是眷顾他们的。

苏仿指着田中劳作的百姓:麦子这两日割过之后正好可以晒干,再过些天,未必能有这样的好天气,所以建康府百姓这些日子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萧瑾反倒关心一件事:割麦的农具可齐全?苏仿想了想,还是说了实话了:其实是不全的,如今不少人家都缺农具,有的找人租了,有的便是几家合着用一套。

如今割麦还好,等回头种稻子需得用上耕牛的时候,才叫一个难的。

一牛难求,说的正是农忙的时候。

萧瑾听着心里有些难受。

百姓还是太穷了,要不然也不会连农具都买不起。

再有便是铁制的农具太贵了,如今冶铁业并不发达,一个铁质的农具还算比较精贵,普通人家也用不起。

萧瑾脑子里倒是有不少好东西,也有不少赚钱的好路子,譬如造一艘大船直接去海上贸易,那必定是一本万利。

但他也知道,再好的路子如今用着都不妥。

一旦大批的金银涌入夏国,而夏国的发展又跟不上,最后倒霉的还是他这个皇帝。

唯有将整个夏国的基础设施弄好,后续才能更加稳妥地发展。

倘若一味求速成好高骛远,兴许适得其反。

所以,不管什么事都得慢慢来。

萧瑾安慰自己,也安抚苏仿:慢慢来,以后都会有的。

苏仿只笑了笑,他也是这般期望的。

兴许是他们人有些多,旁边收麦子的几个村民见状,连忙拎了一壶茶水前来招待。

走近之后又认出苏仿是知府大人,态度愈发热切起来。

真是多亏了苏大人,若不是您,这些麦子也长不起来。

这一片并不都是官田,还有不少是百姓自个儿的田地。

当初看着官府的人整日在挖渠,百姓们稍微打听便知道这是预备在种冬小麦。

虽然疑心他们江南水田怎么能种小麦,但是眼瞧着官府那边办的风风火火的,不少人也跟着学了。

这还得归结于苏仿的好名声。

说他是个贪官、是个不管事儿的,那兴许真没有多少人愿意跟在他试一试。

一旦有人主动模仿,便带动了建康府一大片的百姓。

他们想的也简单,反正冬日闲的慌,还不如多给自己找点事儿做。

若是来年种不出来也无妨,可若是种出来,那不就赚了吗?谁能想到,还真给他们种出来了。

老农们见着苏仿就跟见到再生父母一样:这茬麦子长得可真好啊,回头晒干了家里能吃上大半年呢。

苏仿看了看萧瑾,道:这都是圣上的功劳,这稻麦轮作之法可是圣上先提出来的。

老农们不明所以,只是觉得当今圣上十分厉害:圣上连种田都懂啊?萧瑾接道:懂得不多,只知道些皮毛。

围观的百姓:……这是哪里来的人?他们正说圣上呢,这人咋还随便插话?懂得不多,能让他们把麦子种出来吗,这人该不会是嫉妒他们圣上年少有为吧?他们不服气:你怎么知道圣上懂得不多?冯慨之知道萧瑾是个大度的,所以跟着开了一句玩笑:老人家这就不知道了吧?咱们圣上不爱读书,所以不管什么只懂一半儿。

胡说八道呢这不是。

他们不信,圣上的事儿你怎么可能知道。

经过短短的交谈,众人已经明显感受到,这一老一少就是不靠谱的。

真不知他们知府大人为何会跟这俩人站在一块儿。

有人不知该怎么接萧瑾他们的话,转而对着苏仿道:苏大人快别站着了,赶忙坐下喝杯茶水吧。

苏仿见他们态度热切,主动道:您要不先喝一杯解解渴?几个老农一听,便知道这个少年郎身份更为尊贵。

端茶的那个人有些迟疑,不过还是递上了一盏茶:都是自家的粗茶,还望贵人不要嫌弃。

萧瑾客气地接过,到了一声谢之后,就席地而坐了。

那些人也没走,萧瑾就顺便多问了几句,他问得多且杂,不过都非常贴近生活,譬如他们家中有多少人口、孩子们都在干什么营生、生病去可有钱看病之类云云……那些人听他问起这个,便也不紧张了,立马说笑了起来。

冯慨之听萧瑾已经问道如今菜价几许,一枚鸡蛋几个钱时,方才察觉不对。

问的这么细,该不会是有什么打算吧?冯慨之盯着萧瑾看了两眼,发现对方还是一副温和无害的模样,又有些摸不着头脑。

但他的预感从来不会错,冯慨之隐约觉得,兴许又有人要倒霉了,只是那个倒霉的人肯定不会是他。

萧瑾问完之后,便准备回去了。

他如今过来不过是看看这些麦子到底长得什么样,如今看也看了,知道苏仿将这稻麦轮作应用得不错,他也就放心了,照这样子,将稻麦轮作推行到夏国其它地方大有可为。

萧瑾起身时,听到有人偷偷问苏仿这季新收的小麦要不要交税。

苏仿不知,萧瑾开口替他回道:不用。

问话的那个汉子怔了怔,随即又问:那……明年呢?明年也不用,小麦免去两年税。

萧瑾说得笃定。

等到后年,这稻麦轮作应该也推广得差不多了,两年免征税,才能让这些百姓心甘情愿的种下冬小麦。

萧瑾这一句话,叫几个问话的肃然起敬。

能这般笃定得说不征税,身份有多高,不言而喻。

等萧瑾离开后,几个人还在小声讨论的,他究竟是谁。

不过,就算他们猜得再大胆,也猜不出来眼前这个尚未及冠的少年就是夏国皇帝。

萧瑾在建康府只留了两日,两日后他便启程归京。

此次建康府一行,萧瑾对苏仿的能力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农乃国本,尤其是冯慨之接着粮食摆了齐国一道之后,萧瑾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

所以,他也十分迫切地想要建立现代的粮储制度。

不过建粮仓,首先需要大量的粮食。

这稻麦轮作是一定要推行的,领头人,便让苏仿来当好了。

临行前,萧瑾将此事稍微透露给苏仿两句。

苏仿自然是欣喜不已。

只是他还没有被这件喜事冲昏了头脑,冷静地问道:圣上若想在夏国境内推行此法,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说两种,光是农具就已经够头疼了,何况还有那么多官员小吏的俸禄。

萧瑾还真被他问住了,不过为了保住自己的颜面,萧瑾打着包票:你放心,这点钱朝廷肯定是有的。

冯慨之听得一乐,有吗?有个屁。

朝廷现如今就是个穷光蛋,哪有那么多的钱?不过萧瑾信奉船到桥头自然直,何况他手里还有个人才呢,现如今他就指望着陈大人赚钱了,要是实在赚不到钱,那……找他借些钱也未尝不可。

他又不是不还,借还不行吗,萧瑾厚脸皮地想着。

大概人都是不禁念叨的,萧瑾回程还没回京,路上就被陈疏材给追上了。

这家伙从北边儿已经过了一遭回来了。

萧瑾问他有何收获,陈疏材立马垂头丧气:别提了,这茶叶的市场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打开呢,那边人根本没喝茶叶的习惯。

萧瑾没什么诚意地鼓励道:就是难事才让陈大人出马,若是简单的,何必让你来做呢?陈疏材愁眉苦脸,说的这么好听,还不是让干出苦力的。

萧瑾看他实在太消极,就又安抚了两句,生怕这人直接撂挑子不干,回头他可找不到这么好使的人:他们那边不爱喝茶,就想办法让他们喝啊。

说得轻巧,那茶叶是仙丹不成,还能让人人都爱喝?陈疏材嘟囔完,忽然精神一震。

等等,他有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