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到古代搞基建 > 第59章 开工 ◇

第59章 开工 ◇

2025-03-22 06:35:50

◎两地都在建房子◎事已至此, 苏仿只能安慰众人:事在人为,况且,朝廷并没有丢下咱们。

一句话, 立马安抚了人心。

不过这也是实话。

他们来得早, 没过两日,朝廷的物资便从水路运过来了。

除了粮种,更有个各式各样的农具以及几架水车。

水车是福州官府造的, 就近运来。

苏仿此番统辖两广农事,萧瑾给他的权利也是巨大的, 必要时候,可以支派官府做事儿。

两广的官员也都听得了令,对苏仿颇有些发怵。

苏仿只在这荒野之地留了一日, 等到第二天,府城的官员便都过来了, 且诚惶诚恐。

苏仿来的时候不动声色,他们连一点动静都没听到。

得知苏仿已经来了福州郊外,都已经是昨儿晚上的事情了。

那么晚前来打扰实在是不好,所以今儿早上, 他们便早早地赶过来了。

众人唯恐这位京城来的大官恼了他们, 不曾想, 对方竟然一点不介意,甚至态度还十分的和善。

苏仿毕竟不了解这周边的事情, 所以仔仔细细地把该问的事情都问清楚了, 包括这附近的山水、人文, 以及州县人口。

寥寥几句, 他便对这周边有了个大概的印象。

府州官员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从他们的话里头, 苏仿更添了一层担忧:这地方,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穷许多。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甚至连像样的路都没有。

至于地方官府,那也没什么好指望的,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了。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任君主想过要在两广一带开荒,这地方对于京城的人来说,唯一的印象便是流放之地。

那些犯了事儿的,一说起流放,大多都是被流放到这儿来。

久而久之,也就更没有什么人愿意来这儿了。

且这地方的天气,也实在是不宜居。

如今都已经是深秋了,这儿却仍旧热得紧,太阳火辣辣地在上面烤着,烤得人口干舌燥。

不过好就好在,这地儿不缺水。

苏仿想了一下,见那几个官吏还都提心吊胆的看着他,便哂笑道:此番前来匆忙,虽说带了些士兵,但人手还是不足,不知贵地可否派些人手,先帮咱们把棚子给盖了?大人您放心,我等今儿回去之后便去安排。

苏仿不安排,他们反而悬着心;苏仿提了一点要求,他们反倒镇定了不少。

还行,苏仿暗自评价。

虽然地方比不上北方,但是这些官员却都是实诚人,往后打起交道也算便利。

如今要紧的,便是安抚百姓,稳定军心了。

苏仿本以为见识到两广的贫困后,会有不少人打退堂鼓,但实际上,还真没有多少人会放弃。

来都来了,自然先住上再说了,再者说来,他们其实早就知道这地儿不好了。

这日过后,苏仿便带着人造起了棚子。

听当地人说,这里冬日也不冷,但是苏仿觉得,还是在冬日之前盖好棚子、有个落脚处才行。

似他这么想的还有许多,他们此番带过来的百姓从前大多居无定所,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住处,哪怕只是个不大的棚子,也比之前好了太多。

这小棚子往后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在原本的故乡中没有家,却在千里之外的福州拥有了家。

这感觉实在是奇妙。

而且,他们还将拥有自己的地!苏大人可是都说了,等棚子盖好之后,他们便可以开荒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加拼了命地做工,谁都想早日开荒拿到地。

同样的事儿,还在多地发生。

无地的百姓对于土地的渴望,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对他们来说,有了地才有了生的希望。

况且他们不止有地,还有一口吃的、有一个落脚点,甚至还有朝廷派发的农具。

这地方穷是穷了点儿,可日子也不是过不去。

苏仿这儿在热火朝天地盖棚子,远在临安城中,冯慨之跟徐庶也正加紧造房子。

这事儿本来是冯慨之负责的,毕竟牛皮可是他吹出去的。

但冯慨之这人死不要脸,他见事情太多了一个人忙不开,便又绑起了工部。

徐家父子都被他绑了过来。

徐庶是被冯慨之这个臭不要脸的烦得无奈,捏着鼻子自认晦气跑来出力;徐征是苦思冥想那纺纱机子无果,被冯慨之一游说,觉得常待在屋子里确实不好,便被忽悠着跑过来当苦力了。

真动工了,萧瑾也时不时地跑过来凑热闹。

他不仅自己过来凑热闹,还带上了韩攸。

萧瑾对韩攸很有好感,几乎可以跟顾淮南比肩了,这段时间到哪儿都带着。

瞧见这边的房子已经建的像模像样了,萧瑾忍不住跟韩攸嘚瑟:韩卿你瞧,往后这也是你的住处,可喜欢?虽然萧瑾嘴上不说,但其实他对这件事情还是挺得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看冯慨之越来越顺眼的原因了。

若有住处,怎么着都是喜欢的。

萧瑾揶揄地瞅着他:韩卿怎么就这点追求?臣的追求不在这些外物上面。

韩攸是个简单的人,对他来说,有的住就已经够了,至于住的好不好,并没有什么差别。

他又看了一眼工地,房子还未建成,却已经能看得出勃勃生机。

这就是夏国不同于齐国的地方,虽然国力比不上齐国,但却有一股生命力。

这一点,最为难能可贵。

当初许州邓县令走时,曾问韩攸愿不愿意跟他一道离开。

韩攸拒绝了,事后他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如今看来,这恰恰是自己做过最明智的选择。

夏国,或许比他以为的还要好。

而这所有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他身边站着的这位少年君主。

韩攸看过之后,低声询问萧瑾:看这模样,似乎是要建高楼的?不假。

萧瑾就是这么吩咐的,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建造高一些的住宅,这样才可以容纳容纳更多的人。

尽管这一点提出之后遭到了众人的一致反对,但是萧瑾还是坚持己见,排除众议。

韩攸好奇:可临安城的民宅都不高。

准确的来说,是都没有皇宫高。

这有什么?韩攸没有明着说,萧瑾也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他无所谓道,与其在这些地方讲究,还不如多为了底下的人着想。

临安城土地有限,好不容易才圈出这么一块地,盖的房子自然是越多越好了。

至于房高压过皇宫,压就压吧,朕是皇帝,还能被这个压得垮不成?韩攸钦佩于萧瑾的肚量,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皇帝就能做到这个程度的。

但有句话,韩攸却不得不提:圣上有容人之量,更有仁爱之心,这本是好事。

但却不好因为此事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微臣听过冯大人的打算,若按照他的意思来,房子建好之后,必定不差,只是……只是?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萧瑾忙道:有什么直说就是了。

韩攸苦笑:只是坏就坏在太好了。

萧瑾愿闻其详:此话怎讲?韩攸解释:这房子本就是给家中拮据的官员住的,若是建得太好,便是家中不缺钱的人也想要占占便宜、凑凑热闹。

兴许冯大人那自有对策,但总架不住每每有人想钻空子,一旦钻空子的人多了,这屋子是惠及穷苦官员,还是惠及豪门显贵,就不知道了。

倒不如动些手脚,直接绝了他们的念头。

韩攸出身不好,见识的形形色色的人也多,所以他知道那还是有钱人,也还是免不了占便宜的心态。

萧瑾身子倾斜了许多:什么招儿?说来听听。

只需一点,您将恭房建的稍微远一些。

萧瑾起初不解,待一细想,直接叫绝:妙极!家里情况不富裕的,自然不会介意多走几步路去出恭,可若是家中稍稍富裕,便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萧瑾点点头:这主意好,还是韩卿聪明,比冯慨之聪明多了。

不远处,正指挥员指挥的起劲儿的冯慨之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他揉了揉鼻子,不知道谁又在惦记他。

他也就只在这儿监了半天工,到下午时便回了户部。

谁想刚进大院不久,又碰到了程度。

程度原本想行个礼之后便退下,但思及这两日听到的动静,还是没有迈开步子。

冯慨之最见不得不爽利的人,见他如此扭捏,自己先开口问了:你待要说什么?程度迟疑一番,还是吞吞吐吐地说了:冯大人,这话原本下官不该问,只是若不问,实在心中不安。

啰里啰嗦的,快些问!冯慨之有些不耐烦,他这阵子是脾气太好了?惹的这些人废话这么多。

程度期期艾艾地说了出来:下官想问,那紫阳山下的房子,是不是京中无房的官员……都能申请?冯慨之早料到他问的肯定是这个。

虽说此事还未对外公布,但都在朝中,他们又不是没长眼睛,怎会不知?冯慨之这人多少有些护短的,所以允诺:放心好了,定少不了你的。

程度连呼吸都放轻了一些。

定少不了他的?这几个字像一块巨石,砸进了他的心。

他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竟然也能分到房子!那他们一家五口,岂不是不用为了住处烦忧了?!惊喜来的就是这样突然。

前些日子,程度还为了自己不能升迁忧郁寡欢,如今就被这样天大的馅饼砸中,整个人陷入狂喜之中。

惊喜之余,程度还不忘感激冯慨之。

他是真心实意感谢冯大人的,甚至隐隐约约还觉得,冯大人之所以会参与进来,多半是因为他。

也不知是不是他自作多情了。

冯慨之嘴上嫌弃:谢什么?又不是为了你一个人。

快些回去,在这儿又是哭又是笑的,没的叫人笑话。

是,是……程度惊喜万分点了点头,人却没动。

显然欢喜傻了。

他实在太高兴了。

当官当了这么多年,谁能想到还会有这样的好处呢?冯慨之抬着下巴,见他发愣自己先行离开了。

一边走,一边心想着:这小员外郎不行啊,不就是廉价的房子么,欢喜成这样,恨不得对感谢地五体投地了,至于嘛……行之拐角,冯慨之嘴脸忍不住上翘,脚步也轻快不少。

作者有话说:萧瑾:啧啧。

冯慨之:呵呵,用得上的时候叫人家冯爱卿,用不上的时候叫人家冯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