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和顺长公主,九月是很平淡的一个月份,除了来来往往的总是不少人给谢皇后送螃蟹外……委实无可记述之处。
说到吃螃蟹这事儿,谢皇后的确喜食蟹,以往在宫外时,每年重阳前后,谢皇后都会举行赏菊食蟹宴,请妯娌姑嫂的一道吃螃蟹饮菊花酒,热闹一二。
今年赶上大行皇帝守孝的一年,赏菊宴是开不得了,但谢皇后地位较先前做皇子妃时愈发祟高,故此,给她送螃蟹的人只多不少。
谢莫如向来会过日子,她这里好蟹不断,凤仪宫是吃不掉的,如今索性就减少内务司的采买量,每次但有人送蟹,她便儿女妃嫔们的赏一些,当然,太皇太后那里也少不得,连贵太妃太嫔处也都有的。
而且,以往谢莫如做皇子妃时,喜欢吃蟹什么的,大家无非就是嘴上说一句五皇子妃最爱这口,如今不同了,谢莫如成了皇后,皇后喜欢食蟹,于是,食蟹就成了帝都城的一种大热风尚。
尤其一到九月,要是哪个权贵家没吃两只螃蟹,就好像在权贵圈脱节了一般。
因权贵追捧,蟹价节节攀升,帝都人竟还想出了斗蟹的新风潮……然后,二郎庄子上近些年都有养蟹的,所以,二郎趁此风潮,狠狠的赚了一笔。
三郎都说,要论过日子,都不及二哥。
三郎近来日子过得颇是顺遂,自从他爹登基,讨厌的大伯也不在兵部为难他了,当然,兵部最肥的部门还是在大伯手里就是。
但三郎也能摸到些实差了,故而,他一扫先时郁闷,很是意气风发。
尤其近来他们也搬到了新居所,兄弟几人的宫室都是挨着的,住的很是亲近。
大郎邀了弟弟们过来,是想着下月是父亲的生辰,商量下要怎么个过法儿。
二郎掌内务司,在这上头最是清楚,他道,内务司总管上月就与我提了,我问过父皇,父皇是说不办的。
三郎道,虽说不能宴饮,一家子在一处吃个饭也好。
四郎道,母亲的寿宴也没办呢。
母亲是嫌那些长舌的家伙们有没有事的瞎挑刺才不办的。
说到这个,三郎也郁闷,嫡母八月初一的千秋,那天也正好是嫡母移宫的好日子,他们原是想摆两席素酒的,嫡母还是拒绝了。
三郎也知道,朝中对嫡母的议论就没断过。
要三郎说,都是些闲来无事瞎哔哔的,这些人的嘴就没闲过,嫡母做藩王妃时说,做太子妃时他们还说,到嫡母做皇后了,也不见长些眼力。
就这眼跟瞎了没什么两样的,还想在朝堂上混呢,这种人能混出头才有鬼!三郎不去想这些烦心的,道,他们也就挑挑母亲,父皇这里他们是断然不敢的。
不如,咱们一家子在一处吃个便饭,既不宴饮也无音乐,要是这样还有人说不是,难道是说守孝还禁止一家人在一处吃饭不成?五郎道,这也好,不若先跟母亲提一提。
六郎端庄着一张小脸儿点头,好。
兄弟几个都同意这法子,便一道去找嫡母商议去了。
孩子们都是好心,谢莫如笑道,成,这事就这么定了。
到时你们都过来,我来安排,咱们一家子一道吃长寿面。
见嫡母同意这法子,兄弟几人都很高兴,唯昕姐儿极其不满,抱怨哥哥弟弟们,你们商量,怎么不叫上我!大郎看她撅着个嘴,笑道,这不一样么,一时忘了,下次定叫你。
三郎没在意,道,你一小丫头,到时跟着多吃两碗面就是。
昕姐儿气死了,怒瞪三郎,六郎比我还小呢!三郎只得道,下次叫你还不成。
昕姐儿重重的哼一声,以示自己不满。
后来,她还因此跟父皇抱怨了一回,穆延淳不愧亲爹,他跟儿子一个想法,也没当回事,笑道,这可有什么,也值当生气。
你哥哥们兴许没留意。
这不是没留意,这是根本没把我拿到跟他们一样的位置看待,这就是小瞧人。
昕姐儿道。
穆延淳咋舌,跟妻子道,咱们闺女倒是能去御史台当差,说话还一套一套的。
谢莫如与昕姐儿,你这次说了,以后哥哥们定不会忘了你。
昕姐儿觉着跟哥哥们没法交流,道,母亲,把莫春小姨和思安接进宫来住几天,跟我做个伴,好不好?谢莫如道,待宜安公主进宫,你问问她。
昕姐儿见母亲不反对,高高兴兴的应了。
待昕姐儿请过安去了,谢莫如与丈夫商量,先前一直没得闲,咱们闺女的封号,陛下该叫礼部拟几个出来,好给昕姐儿晋封。
公主皇子是生下来的身份,而封号,是需要正式晋封的。
皇子们是要分封就藩的,这些事,谢莫如不打算去管,但公主的封号,她是要提一提的。
如长泰长公主、永福长公主,因得帝宠,均是少时便有封号的。
昕姐儿这个,先时她只是郡主,如今父亲做了皇帝,封号的事自然要提一提的。
穆延淳道,一转眼,儿女们都大了。
可不是么。
昕姐儿去年及笄的年纪,原该大办的,偏生赶上那时太皇太后病重,陛下在宫里侍疾,也提不得此事。
今年我原说给她补上,结果……哎,委实了昕姐儿,难为她什么都没说。
我先说下,册封礼必要大办的!要不是穆元帝的丧事,四郎五郎的亲事也要提一提了。
穆延淳一口应下,一定!我定给咱们闺女想个极好的封号!穆延淳的生辰过得非常低调,就是一家子在凤仪宫吃了回长寿面,素酒都没让上。
不过,瞧着儿女成群,还有俩小孙子童言稚语的热闹着说话,穆延淳心下也极是喜悦。
特意叫俩孙子坐自己和皇后身边,一言一语的逗他们说话。
谢莫如笑,俩孙子还没名字呢,总是小大郎、小二郎的叫,正好陛下万寿,孩子们也大些了,不如趁势取了大名,岂不好?是该取大名了。
以前原是想请父皇赐名的,哎……穆延淳想了想,朕的名字是水字辈,孩子们便是木字辈,到孙子们该是火字辈了。
给长孙取名穆炎,二孙子取名穆煜,都是极好的寓意。
大郎二郎起身谢父亲给自己儿子取名,穆延淳笑道,都坐下,自家人吃饭,不必这许多礼数。
祖孙三代同堂,相对于穆延淳四十岁的年纪,也是喜庆之事了。
穆延淳谢莫如这对夫妻都是很喜欢孩子的,穆延淳对儿子们略为严厉,但对孙子是极温和的,谢莫如也会每日都让儿媳妇把孙子抱到跟前瞧一瞧。
大郎二郎两对夫妻见孩子得公婆喜欢,自是喜悦的。
三郎也没觉着什么,他对小孩子有些阴影,并不急着生,就是三郎媳妇褚氏,心下羡慕的很,她与丈夫虽成亲略晚,可算起来,与大郎夫妻二郎夫妻也是同一年成的亲,平日里夫妻二人也颇是亲密,不知怎地,褚氏就是不见动静。
三郎不急,褚氏自己都急的了不得了,平日里见着俩侄子,恨不能抱自己宫里去养活几日。
褚氏都琢磨着,要不要让丈夫请夏青城过来,给她夫妻瞧一瞧什么的。
只要能有孩子,她并不是讳疾忌医的人。
褚氏满腹心事,三郎生母于贤妃难得跟儿媳妇想一处去了,她见人家苏氏安昭仪徐氏徐淑妃都抱上孙子了,自己做亲祖母的,哪里有不盼孙子的道理,不由看了儿媳妇一眼,想着是不是委婉的跟儿媳妇提一提,要不要请太医调理下身子什么的。
是的,尽管于淑妃是盼孙子,她脑袋也是相当清明的,她是盼着正经儿媳生得嫡孙,而不是什么姬妾宫女生的庶孙。
褚氏正是敏感之时,感受到婆婆那一眼,心下不由一颤,当晚就跟丈夫说了此事,三郎道,这急什么,孩子都是有早有晚的,再说,现下皇祖父丧期内……不好行房的啊!殿下想什么呢。
褚氏道,我是说,趁着现下,请夏神医帮着瞧瞧,咱们都提前调理着身子,明年不就出孝了么。
你看看则罢了,我可不看。
三郎怪要面子的。
褚氏正色道,这不是为了孩子么。
你放心,都应着我的名儿,行不?褚氏出身国公府,自幼也是有见识的闺秀,没孩子的事儿她虽着急,可也不会全都怪到自己头上。
既是请神医来,索性都查一查。
三郎虽不愿让神医查这方面,可又不好意思叫媳妇没面子,道,算了算了,我一大老爷们儿,还能叫你个妇道人家顶在前头不成。
你只管安个心,明儿我去问问夏神医什么时候有空。
说着又嘀咕一句,奶娃子有什么好的,那一回我抱小二郎,唉哟,那小子,一泡屎拉我身上,你说把我臭的哟。
那臭味儿,三天不散。
这事儿褚氏也知道,褚氏笑道,小孩子家短不了的,要是咱们有了孩子,我天天挨臭味儿也愿意。
三郎:……那不成粪坑了么。
不过看到他媳妇宁可做粪坑也都要生孩子的决心,三郎也只得尽快安排,还私下请嫡母帮忙,劝一劝他媳妇,三郎道,我就是看她太心焦的缘故,想孩子快想魔怔了,这个顺其自然就好。
谢莫如把事应下,道,你多宽她的心。
三郎正打算如何去宽媳妇心呢,他亲娘又找他,于贤妃道,原是想跟你媳妇说,又怕她多心,大皇子二皇子都有嫡子了,你们一年成的亲,该抓紧些。
三郎感觉自己都要被逼疯了,幸而他不知道他爹还找夏青城问了他们夫妻的身体状况,得知小夫妻二人身体都很健康后,穆延淳也就没说什么。
倒是三郎小夫妻过上了调理身子的日子,家长这么催,三郎也恨不能先生个出来堵父母的嘴。
穆延淳十分信服夏青城的医术,谢莫如倒是惯用窦老太医的。
帝后皆是三日一请平安脉,窦老太医今日来,依旧恭恭敬敬的皇后把了脉,说了些时令进补的事,同谢皇后道,老臣过来,一则为皇后娘娘请脉,二则也是向皇后娘娘再磕个头,老臣明年就七十了,家里规矩,过七十刚手则不稳,不能再继续为娘娘当差了。
说着,起身行一大礼。
谢莫如命他起了,道,我看你身子骨还硬朗。
窦老太医道,眼下瞧着还成,但给陛下娘娘请脉,何其要紧,老臣万不敢存半分侥幸。
谢莫如想了想,道,你这一去,太医院院使之位也是极要紧的,依你看,谁人合适?窦老太医道,当下看来,太医院诸位同僚虽好,论医道皆不及小夏神医。
不过,他不在太医院,这是一层障碍。
太医院中,还有周吴二位院判,周院判金针是一绝,吴院判擅治伤寒,各有所长,论资历,周院判较吴院判更早进太医院,当院判的时间也更早些。
谢莫如见窦老太医说的公允,问他道,听说你有一子在太医院当差。
窦老太医谦逊道,他还是年轻,尚需磨砺。
谢莫如,我知道了。
命紫藤赏了东西,便打发窦太医下去了。
窦老太医要致仕的事,穆延淳自然也知晓了,事实上,窦老太医先上的致仕折子,也在新君面前面禀了致仕之事,穆延淳挽留一二,窦老太医定要守家里规矩,穆延淳也只得罢了。
只是在太医院院使上,穆延淳很有些想让夏青城为太医院院使的意思。
谢莫如笑,陛下先去问问夏大夫,可有入太医院的意思吧。
穆延淳去问了,然后很郁闷的同妻子道,你怎么知道夏大夫不愿意在太医院的,他现下不也是为太皇太后调养么?谢莫如笑,殿下想用人,得看其人志向,不说别个,当年太祖皇帝何其英明,偏在江北岭身上碰了三回钉子。
可先帝用筑书楼一事,便将江北岭留在了帝都。
夏青城此人,是要成为一代神医的。
神医同御医,是两码事。
倘长久在宫里,就限制了他。
再说,太医院院使,非但医术好,要知道太医院里除了院使,还有院判二人,御医十人。
这十二人,都是院使管辖。
除此之外,还有生药库,惠民药局的事,也要院使管的。
就夏大夫的性子,他看病是把好手,管人却不一定成。
要是陛下实在想用他,我给陛下出个法子如何?说来听听。
咱们皇室内书库里有好几卷难得的医书珍藏,甚至还有秦汉时的一时医典,现今难见的。
陛下拿此物令夏青城留任太医院,估计他也肯的。
穆延淳想了想,最终没勉强夏青城,但那几卷医书也借与他研读,可是把夏青城感动的够呛,与六郎和小唐道,陛下实在是一位明君哪。
六郎&小唐,这不废话么!夏青城不理他们,他已经决定,除了照料太皇太后的病情,就是悉心研读这等宝书了!穆延淳对妻子道,我这是先助他成就医道,待他真成了神医,咱用起来更便宜。
谢莫如笑,陛下圣明。
穆延淳也是一笑,他性子宽厚,并不愿如何勉强夏青城,何况太医院里窦家医术也是祖传的精妙,老窦太医致仕,穆延淳索性就提了擅金针的周院判为院使,同时将先时在他王府的程太医补入了院判一职。
窦老太医得知此事,对儿子道,皇后娘娘一直对窦家颇是照顾,眼下你虽只是御医,也要尽心当差,万不能堕了家族名望。
小窦太医连忙正色应下。
周院判特意过来谢了一回老上司,窦老太医并不居功,道,老弟你的医道,太医院人人皆知,院使一职,实至名归。
周院判却是知道老上司定是为自己说了好话的,只是,客套的话说多了也无益。
恩情记在心里便是。
周院判此次过来,一为道谢,二则周院判以前却是没服侍过帝后的,这里就要跟老上司取取经了。
窦老太医做院使多年,不能说的话一句不说,但也给了周院判许多有用的意见。
周院判夜黑方自窦家告辞。
窦老太医送走了周院判,自己去书院独坐。
他侍奉先帝一辈子,先帝待他甚厚,先帝病重时,皇后娘娘受先帝临终前召见,其实当时为先帝主治的是夏青城。
但,皇后娘娘到昭德殿时,漫不经心的扫了他一眼,他不知因何,就是觉着皇后娘娘那一眼是看他的。
当时真的鬼使神差的,窦太医甚至不知道自己当时在想什么,皇后娘娘那一眼扫过,他便不着痕迹的闭了闭眼睛。
他不晓得皇后娘娘是否留意到,但,皇后娘娘进去先帝寝宫未久,先帝便已崩逝。
到底,皇后娘娘当时是不是……而我,堂堂太医院院使,先帝重用心腹之人,当时为什么会……回应皇后娘娘的眼神?窦老太医想,这大概是自己终生都不会知道的秘密了。
窦家当然受过谢皇后的照顾,从初建闻道堂便让窦家医馆驻入时起,谢皇后对窦家虽态度平平,但实打实的,窦老太医明白,皇后娘娘,是有在照顾窦家。
这里的收买交好之意,窦老太医在先帝身边多年,自然明白。
但,窦老太医从来没有为皇后内应的意思……可当时,先帝弥留,我是不是有私心要示好皇后?我是不是泄露了先帝病情的秘密?致仕也好,窦老太医委实有些累了。
若谢莫如知道窦老太医心中的种种烦恼,肯定会说,窦老太医非但医术不错,医品更是不逊于医术。
谢莫如那天当然看到了窦老太医的闭眼睛的动作,但那时只是谢莫如对于穆元帝病情的最后一次试探了,实际上,谢莫如早在先前就拿到了穆元帝的病历药方。
当时看窦老太医那一眼,也只是最后再确定一次罢了。
事实上,当时谢莫如看的并非是窦老太医,而是一屋子形容枯槁的人们,从这些人的神情气色,也有利于谢莫如做出判断。
至于窦老太医那个闭眼的小动作,在谢莫如看来,完全不算什么。
不要说窦老太医无心,就是有心,在老王已死,新王当立之时,窦老太医有些个小心思,也是人之常情。
谢莫如倒未想到,就那一闭眼便折磨窦太医许久,要是知道此事,谢莫如更得对窦太医表示赞赏。
这样有品德的医者,值得称赞。
好在窦老太医致仕,除去谢莫如赏了东西,穆延淳也对窦老太医颇有赏赐,故此,窦老太医虽致仕,也是善始善终。
于一个供职于太医院的太医,这委实不易啊。
窦老太医刚致仕,南安州又送来安国夫人的遗折,安国夫人九月底过逝。
这位老夫人年岁已是不轻,当初在江南之战中还受过重伤,能活到现下这年岁,也算喜丧了。
只是,南安侯夫人、四皇子妃少不得一场伤心。
穆延淳惋惜的同时又担忧南安关的安危,自南安侯调回帝都,这些年,南安关一直是安国夫人镇守。
今安国夫人一去,南安关要如何安排,又是现成要操心的事。
穆延淳一面命礼部给安国夫人拟谥号写谥文,一面召集内阁开会,研究南安大将军的人选。
最后,穆延淳决定让在江南的李宇继续南下,接任南安大将军一职。
同时,令南安侯为朝廷钦差与大皇子穆木一道南下,代朝廷代新君,祭奠安国夫人。
谢莫如也特意召楚王妃和南安侯夫人进宫,安慰了母女一遭,道,四嫂家里事多,是离不得的。
倘夫人有意,不妨随南安侯一并去南安州,也代本宫祭一祭安国夫人。
南安侯夫人颇是感激的应了。
楚王妃见她娘又要落泪,忙劝道,外祖母这个年纪,快九十的人了,并不算短寿了。
南安侯夫人哽咽拭泪,道,纵不算短寿,人也唯有一父一母,父母离逝,天下至悲。
南安侯还在给先帝守陵呢,接到朝廷圣旨,听说是岳母过身,连忙接了旨进宫去。
穆延淳道,南安你想过些清静日子,朕明白。
只是眼下这事,还得劳烦你。
南安侯也是有些伤感,道,哪里敢当陛下一句劳烦,臣曾在南安州多年,颇得岳母指教,今岳母离逝,陛下让臣亲去祭拜,是为恩典。
穆延淳也回忆起安国夫人当年何等勇武,于国功勋卓著,及至安国夫人这一离逝,君王何等惋惜。
穆延淳说的是情真意切,历历在目。
南安侯更添几分动容,穆延淳这才说起想拜托南安侯的事,道,平远侯毕竟年轻,不及你老练,他又是新去南安州。
待你去了那里,能指点的就指点一二。
还有,南安多土族,而土族又分了许多种族,当初安国夫人能收服他们,现下安国夫人一去,推荐了自己的长孙接替南安州安抚司的位子。
你过去,多留意,教化不是一时之事,倘当地土族有什么难处,你只管回来告诉朕,朕也是盼着他们过好日子呢。
南安侯正色领命。
大郎得这差使,谢莫如难免多叮嘱吴珍几句,道,南安州那里地气暖和,大郎头一遭出这样的远差,你帮他收拾些适用的东西。
吴珍连忙应了。
穆延淳对于大郎更有一番私下交待,南安州现下到底如何,穆元帝得多派两人瞧瞧。
谢莫如这里则是对大郎道,你父皇交待你的事,细心些,当地土人可不傻,甭以为叫他们土人便觉着他们笨了,安国夫人一样是土人出身。
南安州风俗不与帝都同,我是没去过,行云是去过的,她与先安国夫人交好,你既要去南安州,不如去她那里问问。
大郎得了父母双重指点,走前做足了功课。
唯永福长公主对此事不大满意,与谢莫如道,这么大冷的天,叫大郎去那老远的地方,亏得你同皇帝舍得。
吴珍真恨不能把她娘的嘴堵上,急的把手里帕子揉搓成个抹布。
谢莫如总不会当着儿媳妇的面给永福长公主难堪,谢莫如道,大郎是长子,有这样的差使,可不就得他替他父皇去么。
要是长公主不乐意,我命人叫他回来,换二郎去。
永福长公主也不过心疼女婿罢了,听谢莫如这话,险没呛着,连忙道,这可不必,我就是记挂女婿。
长公主做丈母娘的都这般了,我做他母亲的,自然只有更心疼的。
可再心疼孩子,该历练也得历练哪,是不是?谢莫如缓一缓神色,笑道,怪道人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
阿炎这都两岁了,长公主疼大郎的心一点儿没变呢。
总算给了永福长公主个台阶下。
永福长公主私下同闺女抱怨,反得了闺女一通抱怨,吴珍道,虽说父皇让哪个皇子去都一样,但这样的差使,殿下又是长子,自然是殿下去最好。
看母亲,还抱怨起母后来,母后对我一直极照顾的,也很喜欢阿炎。
我那也就是嘴快一说罢了。
永福长公主又说谢莫如,自小不让人的。
倒是后来长泰长公主劝永福长公主,大姐姐就莫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这样的远差,让大郎去,自然表示了新君对大郎的重视。
永福长公主笑,我可能自小跟她对着惯了,一到她跟前就爱顶着她说。
我看也是。
长泰长公主也是做婆婆的人了,姐妹间少时的那些小意气早放下了,她与永福长公主都是少时养在慈恩宫的。
再者,因年纪相仿,少时一道长大。
故此,关系较别的姐妹更亲近一些。
永福长公主与长泰长公主说笑几句,就说起老老承恩公的病来,道,前几天听说承恩公府上请太医,听说是老人家病不大好,咱们要不要去瞧瞧?长泰长公主道,我不若姐姐消息灵通,既知此事,必要先跟母亲说一声的。
姐姐等我信儿,既要去,咱们一道去才好。
承恩公府毕竟是婆婆兼姑妈的舅家,长泰长公主虽不喜他家,面儿上也并不露出来。
毕竟,这次病的也是南安侯的亲爹。
那好。
今年不知是什么年头,南安侯刚走,天气也冷了,穆延淳就跟妻子商量着,要不要搬温汤行宫去住,那里也暖和。
谢莫如道,太皇太后上了年纪,虽说慈恩宫不会少了炭火,可地气暖跟炭火烘出的暖不一样。
在温汤行宫,换个地方,想来太皇太后也是愿意的,以前她老人家也是很愿意出门的。
穆延淳就准备知会内务司去温汤行宫的事,这事刚交待下去,老老承恩公就过逝了。
这位老老承恩公论辈分是先帝的舅舅,太皇太后的兄长,宁荣大长公主的驸马,这等长寿,很是遗传了他的母亲寿安夫人。
老老承恩公一去,穆延淳又得赐一份丧银奠仪,哎,刚把南安侯外派出去,南安侯的爹就死了。
这可真是……而且,这事不好给太皇太后知道。
穆延淳把这事同谢莫如说时,谢莫如道,我已吩咐下去了,不叫人在慈恩宫提及此事,免得太皇太后伤感。
老老承恩公刚死没几天,谢老尚书也去了。
说到此事,颇是稀奇,谢老太太早上起床时,谢老尚书说还有些困觉,谢老太太也不打扰他,只让他睡去。
用早饭时让人去瞧了一回,还是好好的。
待到中午,谢老太太怕他睡多了,夜里走了觉,便让丫头去喊人,结果,人已去了。
前一位是太皇太后的娘家兄弟,这一位是谢皇后的祖父,都是帝都显耀人物。
这一年,帝都没断了死人。
当年,哪一年,帝都也都会死人。
可这一年,朝中重臣,帝都权贵去的尤其多。
当下便有人私下说,这是先帝召唤臣子下去继续服侍呢。
这话说的,怪瘆人的。
然后,当年冬,秋天刚升任的首辅的严首辅,便也给先帝召唤了去。
谢莫如给这接连死人闹得心情不大好,与穆延淳道,牢里的李于宁三家,也一并杀了,到地下给先帝赎罪去吧!作者有话要说: PS:替换啦~~~~双十二啦~~~~~~~~~~~~~~~所以,千山虽未双更,但也是超长超肥的一更啦~~~~~~~~~~写一小剧场:穆元帝在地府,思念基友,于是,苏相去了。
穆元帝在地府,思念亲人,于是,胡舅舅去了。
穆元帝在地府,思念臣子,于是,严尚书谢尚书去了。
然后,穆元帝正打算在地下与老伙伴们过得团圆年,然后,收到谢莫如的年礼大礼包:李于宁三家。
穆元帝:这还叫不叫朕好好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