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37 章

2025-03-22 06:39:17

回到家中, 傅文甲嗅到他身上有酒味,薄斥:刚成亲怎可在外宴饮?就饮几盅暖暖身,并非酒宴豪饮。

回到小院, 吴柠月闻到酒味略略皱眉,没有说什么。

他主动坦白交代,将鬼城的故事说给吴柠月听。

他如此坦诚, 吴柠月仅有的一丝不高兴也没了, 她本也不是会对夫君管束的性子,倒是对他提到的西南问题感兴趣。

她道:西南乱了这么多年, 朝廷的整治一直不痛不痒,派去的文官武将顾虑重重, 当地官员将领又不服不听, 他们没有力挽狂澜的气魄和本事, 加之有外邦对当地势力的支持,才让当地势力肆无忌惮, 一直乱到现在。

娘子说的是。

傅文征扶着吴柠月到旁边榻上坐下, 陛下前几年刚登基, 年少无依傍, 老臣掣肘,展不开拳脚。

现在陛下已成年, 羽翼日渐丰满, 是要重拳对西南。

武将上,朝中合适的不多,可能会是侯府的兄长。

吴柠月道:侯府这几年在京中养着, 父兄也早就该出京了。

傅文征诧异地望着妻子, 她竟能够如此平静说出这话, 内宅女眷最担心的莫过于父兄夫君出征, 她也吃过这份苦。

他试探问:若是朝廷派我前往西南,娘子会舍得吗?吴柠月摇头,却说:我会陪你去。

夫君是朝廷之臣,当为国尽心,为君分忧,我再不舍得也知道何轻何重。

我们是夫妻,我支持你也陪着你。

有如此深明大义的妻子,他心中安了许多,至少以后遇到这种事,他身边会有一个支持他的人。

他将吴柠月揽进怀中:娶妻如卿,夫复何求。

有一件事要与夫君商量。

吴柠月轻轻推开他,提起奚方。

海州事结束,奚方的父亲和叔叔们洗去了逃兵的污名,奈何她终是山贼之女,也为恶过,被人另眼相待,可恨又可怜。

她上个月去谢家请罪,谢家倒是没有取她性命,但她带着伤回来,伤势并不重,显然与谢家的恩怨已结。

养了一个月如今伤已经痊愈,她无心留在京城,更无心留在傅家宅。

她今日来求我,让我帮忙将她送入军中,她想像曾经的父辈们那般在军中效力。

她是夫君的人,去留还是要夫君做主。

傅文征思忖片刻,问:娘子觉得如何?吴柠月不太同意:她是女子,在军中多有不便。

既然西南不安,匪寇又多,她或许能够有用武之地,让她过去合适。

这……吴柠月惊讶。

傅文征解释:不是我胡乱安排,我有一位结拜三弟在西南任知州,让她过去一来能够在其手下效力,二来她武功不弱,也能够保护我这位三弟。

次日傅文征便与奚方说此事,奚方未有犹豫便同意了,收拾东西即日出发。

他写了一封信让奚方带给李蹊,告诉他自己的安排和京中情况,最后吩咐八斗去送奚方。

这几年他看得出八斗对奚方暗藏几分情愫,奈何郎有情妾无意,且一个心思深,一个背负重,也并非良配。

西南鬼城之事无书有人。

入宫觐见时,傅文征将关于鬼城江湖话本始末禀告。

皇帝听后对时燧此人感兴趣,便命人将其召来。

时燧听闻陛下传召,心中忐忑不安,得知是关于鬼城,猜测个七七八八。

殿中见到傅文征他稍稍安心,面对陛下细问鬼城之事,时燧不敢丝毫隐瞒,还说了一些那日没有对傅文征吐露之事。

鬼城周围地势如何?鬼城非一座城,是一座山谷,四周山高林密,不可攀爬穿行,只有东侧一个山口可出入。

皇帝手指轻轻扣着御案不知琢磨什么,让二人先退下。

出殿后时燧询问傅文征自己的事情如何。

我已经向祭酒大人引荐,具体作何安排只能等祭酒大人意思。

时燧忙谢过。

没几日皇帝给傅文征的惊喜来了,他接到升迁的文书,品阶上变化不大,从六品升为正六品,官职上却是升为翰林侍读,能够时常伴驾,在陛下面前说得上话,意义完全不同。

翰林院一众同僚纷纷恭贺,真心假意不说,无不对他这份恩宠羡慕,入仕半年就升了官。

时燧也得偿所愿去国子监当了一位算学博士,还特地过府来谢他。

我的毕生愿望就是当个国子监博士,安安心心教授学生,顺便研究算学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谢傅大人帮下官达成所愿。

时燧深深作揖。

傅文征虚扶一把,请他坐下,与他聊了一阵,方知道此人是个奇人,不仅对算学熟悉,推出许多计算方法,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听上去很有趣,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对方提到的连发火铳和远程大炮,就这个和对方谈了许久。

时大人满腹才华去做一个小小的算学博士,太屈才了。

时燧忙道:傅大人过奖,这些下官还在研究中,去做算学博士,下官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这些,若得其法能够教给更多的学生,将来他们效力朝廷,下官也不枉此生。

时大人高志远情,令我佩服,若是有什么需要的地方,但可开口。

送走时燧时他还觉得今日谈得不够,想寻个机会与他再度畅谈,这人脑子里太多新奇的东西。

一个多月后听闻时燧在国ꀭꌗꁅ子监推行华夏数字一种歪歪曲曲像扭动虫子的算学符号,正是他之前见他画的东西。

刚推出便有学生的反对,在朝廷支持下国子监强行推行后,学生们用着用着觉得还挺方便,都接受了。

傅文征下值后见到吴柠月拿着毛笔在练,对这种数字很感兴趣。

因为数字的推行,接着又推出运算符号、算式,此推行倒是方便了许多。

随后时燧送了一本他自己编写的《几何十篇》,里面的内容有趣。

他从蒋明忠的口中得知,现在国子监的算学就学这个,还有一本叫《算学十篇》。

其外祖一家现在对于时燧推行的这些东西异常喜欢,全家都学起来。

时燧到国子监后才华是真的得到了发挥,自己当初帮他还没帮错。

西南那边李蹊回信,将西南的情况与他详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外邦与当地乡绅大族和匪帮勾结,意欲控制西南之地,这是祸乱之源。

他到任之后的确处处艰难,想做什么都被限制,地方豪族太强,一部分有外邦扶植的大族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中,上任知府死亡蹊跷,与这些大族不无关系。

信中还提到了齐宝宁,他如今也在西南,在李蹊的隔壁州做知州,他来到西南数年,对于西南的形势熟悉,这半年来帮了他不少,信中给他说了这半年来做的事情,其中协助守军,将一批匪寇逼入鬼城便与其有关。

傅文征看完信后,琢磨了许久才给李蹊回信。

数日后,朝中收到西南那边的折子,是外邦扶植的大族对官府不满发生了冲突,兵戎相见,最后官府溃败,西南的一个州府被外邦把持。

皇帝对此气愤更忧心,西南的问题现在已经尖锐到如此地步,不得不立即解决。

午后傅文征被召见,皇帝站在湖边水台上,愁上眉头。

旁边伺候的人个个屏声敛气,提着一万个小心。

他上前行礼,皇帝见到他松了一口气,似乎放下了所有坚强的伪装,目光清澈望着他,说道:西南这块心病又痛了几分。

傅文征拱手请罪:是臣等无能,未能替君分忧,陛下恕罪。

皇帝轻轻叹了声,上次在酒馆谈了许久,西南问题上,他知傅文征很有见解。

如今满朝文武,真正能够说贴心话的没有几人,傅文征算其中之一。

他用朋友的口吻问:你对西南的问题如何看?这些□□中都是关于西南问题的讨论,翰林院的诸位同僚更是三句话离不开此事,西南问题已经不是单纯大晋国内之事,现在有外邦插手,问题更加严重,更迫在眉睫。

臣之微见,西南这么多年混乱,朝廷命官暴毙屡见不鲜,都查无可查,无不与当地势力有关。

西南已经是一块腐肉,陛下若想治伤,必须剜掉这块腐肉,才能重新长出新的皮肉。

皇帝沉思片刻,又问:怎么剜肉?傅文征道:外邦想要控制西南进犯我大晋,当地豪族想要瓜分西南各自做土皇帝,那就让他们相互撕咬,让西南彻底烂掉。

见皇帝认可他的观点,他继续道,二桃三士,朝廷抛出西南都护侯的封号,从当地挑选有能力的豪族来替陛下监管西南。

只要给的权力足够大,外邦扶持的豪强、当地豪族必然蜂拥而夺,相互征伐,最后朝廷再派兵直接荡平,此后西南设立都护府,官员由朝廷任免,派兵镇守。

皇帝思忖良久,这样一来,朝廷无需重兵派往西南平乱,但西南十八州,相互征战,苦的还是当地的百姓。

皇帝不置可否,未有表态,好半晌才道:你写份折子递上来。

这是法子可以考虑,傅文征心中还有些期待。

次日朝堂讨论的重点还是西南问题,皇帝听了一通后,绝大多数的朝臣还是主张朝廷派兵镇压,甚至有武将当朝请命愿领兵前往。

下朝后皇帝将几位大臣叫到勤德殿,将昨日傅文征的折子给几位大臣,众人看后相互看了看眼色,户部尚书首先表示赞同,不用朝廷出重兵,为国库省了不少银子,其次兵部也赞成,能够用最少的兵力军需解决西南问题,兵部也轻松。

鲁国公则认为征伐遭殃的是百姓,不可行。

派兵镇压难道百姓就不用饱受战争之苦?兵部尚书反驳,现在百姓才是真正水深火热。

另一位大人认为这种方法太过理想化,不可取。

几位大臣争论不休,最后没有争出个胜负来。

离开大殿,鲁国公和另一位反对的大臣将傅文征给骂了一顿:无知小儿,简直狂妄,他当那些西南豪族是能由他轻易摆布的木偶?鲁国公越想越气,若陛下真的点头,他势必要上书让其去趟西南,好好磋磨磋磨。

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却很看好傅文征:此法既不劳民伤财大动兵武,又能稳妥解决西南乱局,一举两得,年少有为啊!有机会得见一见这位傅侍读。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