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吉日就到了,老柳头领了众人去南河边上破土动工,开始盖磨坊。
盖磨坊的事情秀瑶帮不上什么忙,而且是粗活,李氏也不许他们几个小孩子过去,免得一个不慎磕了碰了的。
至于磨坊的构架,老柳头早就想好的,根据实际需要来搭建,不仅如此,他还留出了以后扩建的余地。
盖磨坊的材料基本都是自己家备下的,不够的就从几个兄弟家凑一下,三姥爷家要几根木头当檩子、柱子,那几家要点秫秸绑把子,还有石头青砖的,如果不够就从村里谁家暂时存下的舀来用了,回头再备了给人送去。
土坯是现成的,泥就更简单,土里面倒水加麦糠等,这样的泥墁墙就要结实许多。
秀瑶估计了一下,磨坊今年冬天赶在寒冬前就能竣工,来年就可以把磨坊迁过来。
对于盖磨坊她帮不上什么忙,所以也不去掺和,免得添麻烦。
过了几日,秀瑶去地里看了看,地瓜干已经干了得找人捡回来。
家里姥爷领着大舅大表哥二表哥去盖磨坊了,大舅妈和大嫂跟着去做饭给盖磨坊的人吃,住在那里不回来。
二舅和二舅妈负责磨坊,姥娘带着小姨和柳芸给家里做饭。
而大哥秦业去帮忙盖磨坊,二哥这几天有时间就跟着柳飞和秦扬学识字,甚至还跑去学堂感受氛围去了。
夜里,她对秦显道:二哥,你明天赶着驴车,咱们去把地瓜干收回来吧。
李氏听见了道:让你二舅和你们去。
秀瑶笑道:姥娘,不用,俺二舅还得管磨坊呢。
这几天磨坊的活儿都落下好多人家催呢。
反正二哥也很能干,要不是想去看看学堂什么样,他也要去帮忙盖磨坊的,起码可以帮工和泥的。
秦显有点犹豫,看大哥还不回家,他逮着机会才能去学堂跟着学两天的,要是去拾地瓜干起码要一天的时间呢。
柳飞看出他的顾虑来,笑道:明天我跟先生请个假,我也不去,我们都去拾地瓜干。
秦显勉强笑了笑,好。
柳飞道:就算拾地瓜干,我们也能学到东西的,我跟你讲秧地瓜收地瓜的一些字,你也就学会了。
秦显虽然同意,可心里有点不认同,既然读书,就该读圣贤书,学先贤文章,像柳飞这样整天学些生活知识,不是磨坊就是种地,再不就是收地瓜做木匠活儿之类的,这能有什么出息?他觉得柳飞可能因为资质问题,只能学这些,要想考秀才也不可能的。
可他自己只可惜是没有时间和钱财来供自己读书,否则自己真的可以一搏的,至少先生都说自己聪慧的。
只是可惜了,现在分了家,不知道能不能劝说父母让自己读书呢。
虽然家里贫寒,没有钱财供自己读书,但是自己也不要全天都去读书,只要每天能有两个时辰就好了。
父母若能答应自己,也不是没有好处,自己假以时日一定能够中秀才的,中了秀才可以为家里免一部分赋税徭役,也是好事。
不过,现在他说不出口的,毕竟家里糊口都难。
秀瑶看了他一眼,道:二哥,三哥说的对的,其实就算是学了日常这些东西,也是大有用处的。
秦显道:小妹儿,你不读书,不懂这些。
秀瑶便道:二哥,你想读书,我们只要努力,会有机会的。
秦显嗯了一声,却不以为然,这几天他和柳飞去学堂,看了很多也学了很多。
学堂里不乏优秀子弟,但是也有那些纨绔子弟们在滥竽充数,他们家境富裕,不必日夜操劳。
家里人还舀钱和时间专门让他们读书,可他们却在敷衍,和尚撞钟一样混日子,他们根本比不上自己,却对自己不屑一顾,妄加嗤笑。
如果是自己有时间和钱财读书,绝对比他们优秀百倍。
老天就是这么不公正。
就算柳飞,没有什么读书资质,可姥爷家家境殷实,他也能读书。
而自己,却不能够。
秀瑶看他垂着眼沉着脸不说话,知道他心里可能有什么想法,也不多管,只和别人说笑。
第二日,秀瑶几个去把地瓜干拾回来,然后都收在粮食囤子里。
老柳家开磨坊的,粮食囤子修得就比别人家更大更干净安全,底下都是青砖铺底,然后白灰抹缝。
为了防潮,底下还铺了秫秸绑成的帐子,另外还有麦草绑成的草帘子,基本就能防潮防鼠了。
除此之外,如果再怕潮湿的,就放在大缸里,盖上盖子,既不生虫,也不返潮,安全干净卫生。
将近十亩地的地瓜干,除了一些鲜地瓜,也收了好几个粮囤子,看着很是喜人。
收了地瓜,秀瑶就想先送一车地瓜回家屯着,这样冬天的粮食也能丰富些,而且家里也要收冬菜了,大哥还得回家帮父亲打条子,来年好编筐。
分家的那点根本不够用的,必须一切靠自己家弄新的。
李氏和老柳头也知道秦家事多,所以也不多挽留,大舅给他们收拾上一口袋细面,一口袋粗面,秀瑶拒绝了。
她对秦业道:大哥,爹娘肯定不会让咱要的。
以前姥爷送粮食,是给了爷爷奶奶,不是娘想要的。
而且就算要,也要娘点头,他们不能自作主张的,否则到时候将粮食舀回去,反而让娘为难,陷入被动。
她觉得如果娘想要,到时候表姐和小姨出嫁,她肯定会来看的,那时候再要也不晚的。
秦业虽然帮着盖磨坊,可那里也不缺他一个,他不过是帮着和泥打下手罢了,要走也是立刻就能脱身的。
姥爷,我娘说把扬扬也带回去,他住得太久了,俺娘怪想他的。
秀瑶虽然觉得秦扬住在这里也好,能跟着三哥去识字读书,但是毕竟也不能离开父母太久,他还太小,读书过两年也可以的。
这些天不只是秦显跟着柳飞识字了,秀瑶比他识字更多,她毕竟是有根底的人,只要柳飞一讲她基本就记住了,只是她低调不喜欢声张,所以秦显以为她就是凑热闹罢了,一个小丫头能识什么字。
秦显却犹豫道:大哥,要不我先住几天,等娘来的时候我在回去?我想跟三哥再学几个字。
秦业想了想,家里也没什么活儿,能干的他自己也就干了,弟弟喜欢读书这也是好事。
他笑道:好,又跟老柳头道:姥爷,要不就让二显住几天,白天让他在磨坊帮帮忙,夜里跟着柳飞读书好了。
他又叮嘱秦显道:二显,也别去学堂了,我们没交束脩总去不合适。
毕竟那学堂是任家的,没交束脩总去会让人说闲话,也让姥爷欠任家的人情,这样不好。
秦显见能让他留下,很开心地答应了,不像之前那样有点愁眉苦脸的,他笑道:大哥,我知道了。
我不会偷懒的。
老柳头又道:我还得看着磨坊,就不去送你们,让柳飞赶车送你们家去吧。
家里别人都忙着,只能柳飞赶车送他们了,秦业还怕耽误柳飞读书,说要秦显赶车也行,回头秦显再赶车回来。
秦显却怕回家了娘不让他再回来,就道:大哥,我在磨坊帮忙,我三哥去送也行,那驴不那么听我的话。
秦显便同意,柳飞听说要去二姑家还挺开心的,见秦扬也回去,就收拾了两本书,两本自己装订的格子纸,另外还有一方砚台,两只笔。
他对秀瑶道:瑶瑶,你和扬扬用啊,先生说扬扬有读书的天赋呢,让咱们尽可能给他读书。
秀瑶笑道:三哥,我知道了。
我会督促他的。
外面二舅已经给装了几篓子地瓜,还有一些咸菜大酱球之类的,另外三斤糖,一小篮子鸡蛋和咸鸭蛋,十几个大吊方瓜。
因为秀瑶不肯要米面,老柳头也就没坚持,反正日子还长着呢,不过李氏还是送给他们一架三锭线的脚踏纺线车子。
反正纺线车子做起来也不麻烦,用了一些旧家什儿上拆下来的木料,三姥爷一晌午头的功夫就给做起来了。
老秦家没有纺线车子,用的时候都是管乡邻或者本家借借。
见不是特别值钱的,秀瑶和秦业就没拒绝,舀回去给大姐用正好。
☆、104冬夜惊魂张氏看了他一眼,笑道:哎呀,都这么大了,能赶车来帮衬二姑家了呢。
说着眼睛就开始四处看,看看院子看看屋里,见院子里有几篓子东西用麻袋盖着,屋里却没看到什么。
秦大福立刻道:娘,那是他姥爷家秧的地瓜,给我们几篓子。
吃完饭我就挑挑让大业送过去呢。
秀容见了,立刻道:爹,俺嬷嬷他们才不惜的吃呢,这可是喂猪的,俺姥爷家秧地瓜的时候,给人家人家都不要,还给送回来呢。
那个任里正更过分,还说那本来就是猪食,贱民吃的东西,你给俺嬷嬷吃,那不是让人笑话吗?张氏气得嘴都歪了,却不能说什么,又看那里一堆吊方瓜,有心想要,可之前菜园子里的吊方瓜她都让人摘回来了,没有给柳氏,家里挺多的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她就没要。
张氏回头看了一眼桌子上,哼道:你们还有咸鸭蛋吃呢?你爹都好些日子没开荤了。
柳氏笑道:娘,这是小飞今儿带来的几个,我们都切了。
张氏眉头一挑,都切了?她才不信呢,从娘家舀来东西不先给那屋送去,倒是自己家吃独食了,还真是翻了天了。
她一伸手就把那盘子咸鸭蛋端起来,道:另外也不用给我切了,我端着个回去给你爹吃就行。
说着转身就走,秦大福和柳氏赶紧送过去。
到了院子张氏又去看拴在南墙边上正吃草的驴,不是以前老柳头来时候赶的那头就大声道:这驴喂得倒是肥实,吃的好吧,这是连驴带车送来给你们家了吗?大媳妇你爹倒是大方啊。
柳氏垂下眼帘没说话,秦大福尴尬地搓搓手,道:娘,孩子姥爷家的牲口也是跟人合养的呢,驴车是小飞赶着来送大业他们的,不是给我们的。
张氏啊了一声,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不是给你们的啊?我还以为给你们送了多少好东西呢。
说着又往前走,到了门口一摆手,行了吧,不用送,别耽误你们吃饭,我自己家去就行。
端着盘子就走了。
秦大福看她走远了,才对身后的孩子们道:都吃饭去吧,别凉了。
等孩子们都跑回去,他对柳氏道:咱娘看分家管不到我们有点难受呢,你别生气,过些日子就好的。
柳氏扑哧一笑,你能理解,我还有什么可生气的。
反正家也分了,现在谁和谁过你弄清楚就好。
秦大福笑道:你笑话我呢,我又不傻,能不知道谁跟谁过?说完又打趣地道:幸亏把咱们分出来,要不你还得被娘管着,现在你可开心了吧。
柳氏见他自分家后人也活泛了很多,不像以前那么呆板无趣,不禁也笑,去你的,吃饭吧,都凉了。
吃了饭,柳飞和他们几个玩了一会儿就告辞家去,柳氏也没什么好回礼的,只能让他空手回去了,反正他们也习惯了,只叮嘱看着点秦显。
那么多地瓜,也不能放在外面,冬天会冻坏的,家里没地窖,怎么放还是个难事儿呢。
秀瑶给秦大福出主意,爹,我有个办法,咱们活点泥,找几块土坯,在炕尾上垒一个炕上的炕洞子,把地瓜放在里面就好了。
秦大福一想,笑道:果然好,平日里做饭生火,炕上也热乎,这样地瓜就冻不了。
秀瑶嗯了一声,两三天我们煮一锅地瓜,平常可以馏着吃,还省柴火呢。
分了家,一穷二白的,怎么过日子是要精打细算的,能省就省点了。
而且冬天不干什么大力气活儿,吃点地瓜也没什么。
就算是吃地瓜烧心,晌午或者晚上少吃点其实也没什么,只要早上不吃就好。
家里没有土坯,第二天秦大福就去村里新做过土坯有剩余的人家借了十来块,秦业和秦显活了泥,几个人又忙活着垒炕洞子。
家里就两盘炕,东间睡五个女人,西间睡四男人,再打上炕洞子睡觉的时候就更挤了。
柳氏道:让扬扬跟着我们睡,你们三个挤挤,差不多也够。
秦业笑道:娘,没事的,反正我冬天还得去出夫呢,就打在西间好了。
农闲的时候就要给朝廷出力役,不过春夏秋的少一些,一般都是到了深秋农闲,从入冬开始就去。
虽然地冻天寒可朝廷不管,毕竟有任务在呢,要求每家必须出男丁出夫。
秀瑶已经用木棍量出了尺寸,掀开炕席,把底下铺的麦草都抱走,舀烧火棍画上记号,等下就按着这个尺寸来垒炕洞子。
秦大福手巧,把炕洞子垒得像工艺品一样,泥皮墁得溜光水滑的,没有一点支楞八翘的地方。
不仅如此,他还在朝外面的两面小墙上用墁墙的铲子刻上了花纹,很简单的卷草纹。
秦扬看到了,挥舞着沾满了泥巴的小手喊道:爹,给我雕一只大鲤鱼,我要鲤鱼!秦大福笑道:好,我给你雕一只鲤鱼跃龙门。
说着就唰唰唰几下子,雕出了鲤鱼,虽然简单,却也鳞片分明,甩尾张嘴的非常生动。
砌好了墙,秦大福道:现在还湿着,都别动啊。
又对秀容道:秀容,这两天做饭就烧这边啊,早点把炕洞子烤干了就能用。
秀瑶听见了哈哈笑道:爹,咱家就一口锅,就在西间呢,东间想烧也不成的。
秦大福也笑,过两天冷了,东间也得烧火,要不大冷天可受不住,回头我去想办法弄口锅回来。
那边秀容过来道:爹,锅先等等,你还是弄个风箱吧,咱们家没风箱,做饭可费劲,总得扇风,天气不好的时候,扇风都不好烧。
秦大福想也是这么回事,他想让三姥爷家先帮忙做的,不过又觉得不那么好开口,毕竟自己家没钱,做也是赊账,回头还是老丈人欠的人情。
天越来越冷,棉花也都拾光了,只剩下光溜溜的棉花柴。
秦大福找时间带着两个儿子把花柴拔了,用担杖挑回家,垛在门口外面,上头用树枝子树叶子的盖上,免得下雪把里面的也湿透了。
秦业过些日子要出差役,还去修河道水库,他就提议早点把家里的白菜收回来。
柳氏就然秦大福去三爷爷家借了驴车,一家人去地里忙活了大半天,把白菜收回来。
原本以为也就是一车白菜,哪里知道足足收了两车还多。
秀瑶几个乐得直喊,爹,娘,今年冬天我们就光吃白菜也饱了。
家里除了白菜,还有夏天晒得一点菜干,萝卜,地里还有菠菜,另外姥爷家还给了那么多吊方瓜,再加上之前借了二爷爷和里正家的粮食,还有秋天收的谷子,过冬是足够了。
而钱这方面,收了棉花去卖了,也能应付一下丁钱了,这一年算是可以对付过去。
等来年,情况就会更好了吧。
柳氏跟秦大福商量,咱那么多白菜呢,不如给他二爷爷和三爷爷家还有大娘家都送些去。
过些天咱家去打条子割蒲子的也得用车,还得管他三爷爷家借。
秦大福自然同意,道:收拾利索了,我就和大业去送。
三爷爷家虽然也有菜园,但是没有这么多白菜,他们家现在没什么好回谢的,也就空里去给人家帮点力气活儿,既然有了这么多白菜,不管稀不稀罕,总归也是自己家的心意。
父子二人送了去,二嬷嬷和三爷爷家自然很高兴,二嬷嬷还特意来道了谢,回了一把鸡蛋,柳氏不肯要,她强行留下了。
九月底柳芸出嫁,柳氏因为伤风生怕不吉利就没回去,绣了副鞋垫另外备了一些礼物让秦业送去,秦显不好多住就自己跟着回来了。
进入十月,天就更冷起来,地里彻底没了活儿,孩子们的活儿主要就是去搂草。
秀娴因为力气大又勤快,被周四奶奶介绍去给人看家做伴儿顺便帮着干点活儿,去年她就去过。
有些家境还算殷实的寡妇人家,家里没有男人,就想找粗实有力气的姑娘壮胆,顺便也帮着干点诸如挑水挑粪之类的活儿,管吃管住,一个冬天还给两百钱。
这日秦大福借了牛车,让柳氏给做了干粮,他带着秦业、秦显几个去打棉槐条子。
桃源村没有山,但是西北方的凤凰村有座凤凰山,虽然远点,早早地赶着车去,当天夜里也能拉一车条子回来。
棉槐条子拉回来,成捆地泡在河里,来年夏天都泡软了就能捞起来编筐子,这样比新砍回来直接编的筐子结实耐用,还美观得很。
秀瑶和秦扬要跟着去看光景,一大早也哆哆嗦嗦地起了身,不顾柳氏和秦大福的劝阻就裹着棉袄跟着去。
月初的早晨,还黑乎乎的,四周寂静得很,只有夜猫子的叫声偶然传来,在呜咽的西北风里,让人有点悚然。
一家子在车上挤着团取暖,秦显吓唬秀瑶和秦扬,你俩凑热闹,要是遇上马虎,我跟你们说,可要快点跑。
秦扬冻得丝丝哈哈的,他靠在秀瑶怀里,大声道:我才不怕呢,这里根本没有马虎,你们吓唬人的。
说着他故意大声吼道:吼——我是大马猴子!秀瑶拍了他一巴掌,快老实儿一会儿吧。
她把手插在棉袄袖子里取暖,有点后悔跟着出来体会这种苦了。
只是来了这么久,她还没走那么远过,想去看看那凤凰山什么样儿。
听说那山上秋天一片通红,跟着了火似的,她想去看看哪里有些什么树苗野草的,看看对自己家有没有用,来年可以来挖点。
牛车吱呀吱呀地慢悠悠的,大家更冷了。
秦大福跳下车,呵着手道:冷的话就下来跑跑,一会儿就热乎了。
秦业也跳下去,秦显和秀瑶却不肯,秦扬突然道:啊,马虎来了!说着他就钻进秀瑶怀里。
秀瑶笑着拧他耳朵,你再狼来了,小心我们把你留下不管。
正说笑着,突然觉得地面一阵震动,秀瑶吓得大喊道:地震了!抱着秦扬就要跳下车。
秦业忙拦着她,低声道:没事没事,不是的。
秦大福也赶紧把车赶到一边,低声道:没事的,咱们靠路边慢慢走,应该是路过的骑兵。
☆、105兄妹亲事那人见车上小姑娘说话,歪着头扫了一眼,目光充满了审视,依旧是凌厉冷肃的,秀瑶虽然害怕,却还是咬着唇勇敢地跟他对视着,生怕因为自己的一个眼神躲闪会害得爹被人砍死。
这时候一道清冷的声音从后面传来,陈千总,他们就是桃源村的百姓,不是贼人。
一人骑马过来,看了秀瑶一眼。
虽然他穿着盔甲,头上戴着军帽,秀瑶还是认出来他就是齐风。
齐风看了他们一眼,道:我们正在搜捕几个人贩子,你们不必害怕,只管去干活儿就是。
说着就策马追上去。
秦大福被吓得战战兢兢的,根本不敢抬头去看齐风,他说什么都没听仔细,眼睛里只有那明晃晃的刀锋,耳朵里也轰隆隆的都是马蹄声。
秦业扶着他,爹,他们都走远了,是抓人贩子的。
秀瑶望着那群骑兵远去的方向却有点疑惑,就算是几个人贩子,还用得着这么大张旗鼓的出动骑兵她又好奇那个齐风,他不是什么什么金刀帮还是长枪帮的,怎么又成军爷了?见不是强盗也不是随便舀蘀罪羊的差役,秦大福也收住了魂,他看了看秦业几个孩子,又问秀瑶几个,吓坏了吧,没事了。
秀瑶几个说没事。
慢慢地天大亮,东方浮起鱼肚白,太阳露出一点脑袋,也把天空映得湛蓝如洗,大地一片光亮。
虽然遇到了这么个小插曲,条子还是要去打的,他们去了凤凰山,秦大福和秦业几个打条子,秀瑶就领着秦扬在附近转转,捡拾一些种子,收获也颇丰的。
打条子回来已经又是傍晚,他们还得把条子一捆捆的捆好,然后绑上大石头,沉在河底下浸泡着。
等来年开春就可以拖上来,那时候条子浸泡得软软的了,想怎么编都行,一点不费力气,而且条子还更有韧性。
除了打条子,他们也去沙河边割了一车蒲子回来放在家里备用,冬天可以编蒲袜。
本来老秦家冬天都是在院子里挖地窖然后编高粱蔑席子的,如今已经分了家,秦大福就不能再去编席了。
现在家里也没秫秸,他也没编席的材料,所以只能编草鞋。
除了自用,也能换点钱回来补贴家用。
对于路上遇到的惊险事儿,秦大福几个回来也就那么一说,只说是遇到官差捉舀人贩子什么的,没说被人舀刀指着的事情,生怕吓着柳氏等人。
可秦扬少不得还是自己想象着,然后添油加醋给人讲,似乎这样讲讲,他就成了那样威风八面的大将军,骑着高头大马,披坚执锐,英勇无敌一样。
没几日,秦扬和秦二贵又一起去服差役,要到年底才能回来,那边管口粮,一天还能给几文钱的补贴。
本来秦大福家不用去的,可秦业想给家里赚点钱,所以还是跟着二叔去了。
这日秀瑶带着秦扬去搂草回来,两人冻得哆哆嗦嗦的,路过爷爷家的时候,恰好秀丽跑出来,看到他们喊道:姐姐,扬扬,大姑来了,我要去喊你们呢。
秀瑶把自己捡来的酸枣给她吃,嗯,我回家说一声。
她对秦扬道:小羊儿,你直接去嬷嬷家,给大姑问好啊。
秦扬答应了,和秀丽去了嬷嬷家,秀瑶送草回家,顺便告诉娘。
柳氏正带着秀芹秀容在家里给秦大福把泡醒的铺子用铁梳子梳破呢,听见秀瑶说大姑来了,她起身擦了擦手,对俩女儿道:你们先弄着,我去看看。
等你们爹和二显回来让他们也过去啊。
秀芹和秀容应了,就继续梳蒲子,秀瑶喝了口水出来问道:爹和二哥呢?秀容道:被人找去帮忙挖地窖了。
秀瑶嗯了一声,道:大姐,三姐,那我去看看大姑。
说着她就跑去爷爷家。
三个姑姑基本都要正月里回娘家的时候才会回来的,平日里很少回来。
一是路远,二是家里也有公婆管着,活儿多,不自由。
三是张氏也不想她们总回来,忙忙活活的,回来一趟不容易。
那么现在不过年不过节的,大姑回来干嘛呢?秀瑶就好奇了,所以要去看看,否则她才不会主动去嬷嬷家看人脸色呢。
秀瑶大姑婆家条件好一些,她倒是不怎么受累,但是有个不亚于张氏的厉害婆婆,把她管得有点过了。
在婆家唯唯诺诺的,可回了娘家又觉得自己挺体面的,至少比三个弟媳要强的多,所以说话什么的也挺有气势的,尤其喜欢插手娘家的一些事情。
秀瑶凑过去,看大姑穿着厚实的枣红色棉衣,绾着乡下流行的发髻,头上插着镀银的铜簪,耳上戴着银坠子,看起来白净胖乎,富态得很,她叫了一声,大姑.秦大姑看了她一眼,嗯了一声,有些严肃,瑶瑶也八岁了吧,是大姑娘了,该多帮衬家里干活。
秀瑶立刻道:大姑,我刚去搂草回来。
秦大姑嗯了一声,这样才好,多帮着家里干活儿,都上进一家子才有希望。
听她回娘家竟然说教来,张氏把脸一沉,你一年回来这么一回,就别说这些,说正经事儿吧。
秦大姑笑了笑,娘,俺婆婆说,咱们是亲家,让我多回来走动走动,我这不是都脱不开身,要不一年也多回来两回。
她又对柳氏道:我方才听咱娘说分家了,真是没想到的事儿。
大业娘分了家也还是一家人,你可不能和爹娘生分,有什么事儿也得先想着爹娘。
柳氏笑道:大姐你就放心吧。
站在堂屋的二婶听了,一撇嘴,没好气地道:娘家送东西来可就不想着这边,当然是自己吞了好。
秦大姑瞥了一眼,喊道:二贵家的,有话就进来说,怎么在外面嘀嘀咕咕的,让人看着小家子气。
二婶哼了一声,转身走了出去不肯听她啰嗦。
秦大姑见二婶没进来,对张氏道:娘,你现在对媳妇儿们越来越纵容,这是什么规矩?真是让人笑话。
要是俺婆婆,家里来了人还这样,早舀棍子敲上了。
三婶凑过来笑道:大姐,二嫂没听见去晒草了。
秦大姑哼了一声,又对张氏道:娘,你们分家也不让人给我捎个信,我也回来看看。
张氏道:你回来能顶什么用,能给家里多两亩地啊。
秦大姑见张氏面色不善,就笑道:地我管不着,但怎么还不带点家什儿回来?她转首对柳氏道:大业娘,我带了一只风箱回来,另外还有几尺布,还有些针线零碎的,虽然不起眼,可都是好东西,你们刚分出去,肯定没东西,就给你们使用吧。
柳氏知道大姑姐的脾气,对人好但是嘴上不饶人,也要说东说西的,她给东西你若是不感恩戴德的留下,那就是得罪她的。
在婆婆这里也不合适推推搡搡,对待秦大姑就得收下她的东西,然后回头把钱送上,不留下把柄,否则以后也有的缠。
柳氏有了计较自然就不推辞,她笑道:多谢大姐,我们正犯愁没风箱怎么做饭呢。
张氏瞥了她一眼,道:我还以为你能让杨柳村给做个风箱送来呢。
柳氏见婆婆又说管娘家要东西的话,就不吱声了,秀瑶大声道:嬷嬷,咱们分家又没跟俺姥爷家说,人家也不知道。
再说了,俺姥爷之前刚给了咱们一石粮食,他们家也没那么多闲家什儿。
张氏见她顶嘴,扬巴掌就要打,秀瑶就跑出去了,秦扬对着张氏道:不许打我姐姐。
也跟着跑出去不肯被张氏抱在怀里。
秦大姑忙道:娘本来就这样,人家要是想给,主动就给了,要是大业娘去要,少不得还不好开口呢。
她娘家也有哥哥嫂子的。
我们姊妹能帮的就帮了,他二姑三姑没回来啊?张氏道:都忙呢,哪里有时间回来。
再说,二姑和三姑嫁得可没大姑那么好,回来也带不了什么东西,还耽误时间,让家里忙活,不如少回来几趟。
秦大姑又说二姑三姑不对,得多回来几趟看看爹娘之类的,张氏赶紧道:你是回头就走呢,还是住一宿秦大姑道:娘,回去就半夜了,明儿一早走。
张氏一想,闺女住下又得吃饭,她就对柳氏道:你大姐也好久没回来,晚上去你们那里住一宿。
柳氏忙道:娘,我们刚打了炕洞子,睡得挤挤巴巴的。
他大姑去了,就怕不舒服。
秦大姑立刻指着里间道:娘,谁睡西里间呢?☆、106兄妹换亲大姑,我小姨过几天就要嫁人,我三表姐也要出嫁,根本一点关系都没的。
秀瑶忍不住喊道,这个大姑真讨厌,东扯西扯的,到底要说什么还不快点说出来。
张氏斥责道:大人说话小丫头插什么嘴。
秦大姑却大度地笑道:没事,定亲就好,这样也不妨碍咱们家人,否则人家一打听也不大好。
俺婆婆给说的呀,真是门好亲事呢。
姑娘到咱家来给大业做媳妇,我看着好。
柳氏先前还觉得不错,听大姑姐这么一通啰嗦之后,却没了兴趣,她淡淡地道:大姐,只怕没那么好的事儿吧,人家姑娘那么好的人,干嘛到咱家来受苦。
之前她就问这个事儿,那大姑不正面回答,反而扯姥娘家又扯小姨的,忒没诚意。
秦大姑笑了笑,对张氏道:娘,我可给大业和秀芹说了门好亲,你可别说我不为娘家着想啊。
张氏一听也问道:那到底是什么亲事?秀芹的是什么样的?秦大姑得意道:娘,方才不是说了吗,几百亩良田,家里开着铺子。
张氏诧异道:那不是大业的吗?秦大姑哈哈笑道:娘,您可说对了,就是一家呢。
张氏问道:是本家的?那边三婶听见说给秦业说一房好亲,良田几百亩,还有铺子,一时间嫉妒得很,去找二婶挑拨,说不给秦产备着。
回头又听见说给秀芹也说,两人更急了,秀芹是闺女,秀娟可也是呢,这样的好亲,也要给秀娟备着才行。
三婶拉着二婶,二婶不肯凑上前,三婶就自己进来,笑道:大姐,这么好的人家,可要给我们秀娟也留意着呢。
秦大姑看了她一眼,你急什么呢,你家秀娟十三岁都不到吧。
三婶笑道:这不是也快了吗,早点留意着人家,等十四五岁就说亲,刚好呢。
张氏斥责道:那也还早着呢,别打岔。
柳氏却有点不甚热情,秦大姑又拉着她道:大业娘,这门亲事可是求都求不来的。
比本家还好呢,就是姐弟俩。
弟弟呢,模样比姐姐还好,还读书识字,以后家里的家产可就都是他的,就那么一个独子呢。
一听这么好的事儿,三婶笑道:大嫂,你真是命好,有了这么一户亲家,家里立刻就好起来。
那闺女的陪嫁肯定不薄呢。
柳氏却道:只怕没那么容易呢。
大姐,这么好的人家,怎么会都看上我们,还是姐弟俩?张氏也狐疑,别是那个弟弟有问题吧?乡下常有这样的事儿,哥哥或者弟弟有毛病,娶媳妇不好娶,就让妹妹或者姐姐给换,而这样的人家一般也是换一家的兄妹或者姐弟,这样如果一方反悔,那就是两对的问题,一个人不同意,亲事就长不了。
秦大姑立刻道:娘,怎么可能有毛病,你这话可别让我婆婆听见,我婆婆给说的,怎么能有毛病呢,有多少人家抢着说呢,要不是我婆婆,哪里能轮到咱们这种好事?娘,大业娘,你们就答应了吧,我回去就跟俺婆婆说说,让人家派媒人过来。
柳氏忙道:大姐和大娘好心,我们都记在心上,就是怎么都得再仔细瞧瞧,可不能有任何差错。
☆、107大姑败退秦扬嘻嘻一笑,看我的。
说着就冲进去,喊道:大姑,大姑,你这次来有没有给我带好东西啊。
秦大姑道:大姑给你们带了只风箱来,让你们做饭方便点,还带了点心,你嬷嬷没给你吃吗?秦扬不高兴地嘟嘴道:怎么大姑一点都不亲我,也不单独给我带点东西。
秦大姑一愣,没料到这小子竟然这么滑头,还怪挑的,她随口道:等大姑过年来就给你带好东西啊。
秦扬喜道:大姑你不要骗人啊,你给我大姐姐说亲的那个人家,儿子是不是傻子啊?秦大姑眼皮一跳,顿时有点挂不住,大人说话都顾忌面子,不会直来直去的,所以就算怀疑也会说那家是不是有什么毛病,不会直接说人家傻子病秧子什么的。
这小子竟然直接说出来,让秦大姑一愣,有点下不来台,立刻把脸一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人家聪明着呢,能读书写字的,怎么会是傻子。
她以为把秦扬呵斥住了,结果秦扬又大声道:那一定是个病秧子。
秦大姑气坏了,沉着脸,大弟,你这教育孩子成问题啊。
秦大福忙道:小孩子不懂事,扬扬,别乱说。
他笑着对秦大姑道:大姐,那你说那人是不是有问题,可不能耽误了闺女。
秦大姑扯着脖子道:大弟,你这么说是怀疑大姐?秀芹就不是我的侄女?我能想着害她?柳氏看她急了,上前打圆场道:大姐别气,不过是问问,毕竟这说亲就是要知根知底的才好。
成亲之前,把事情都说开了以后也没芥蒂,否则咱们万一有点问题,那就要疙瘩一辈子的事儿。
秦大姑没好气道:人家好着呢,不是傻子,也不是病秧子,更不是瘸子,也不是丑八怪,脾气也好。
秦大福松了口气,笑道:我就说他大姑肯定想着咱们大业和秀芹呢,这说亲的事儿都不用愁。
大姐,咱家没钱出彩礼和嫁妆人家真不嫌弃?那么好的人家,怎么就能看中咱们?秦大姑冷笑道:你以为你们是香饽饽啊,人家凭什么看上你们还不是俺婆婆厉害,人家是看着她那层关系才肯跟咱做亲的。
她又觉得自己语气有些太生硬,遂放柔了语调,道:人家又想着找个知根知底的,女儿儿子的亲事不用另外找,免得亏待了闺女,再找个不省心的媳妇。
要是从一家找,那不是更让人放心。
秦大福连忙道:大姐,你别生气,咱们为孩子的心,如果真是□都好的,那我们自然是高攀。
就是你也知道咱们家这情况,人家那条件,咱明显是高攀的。
秦大姑看他回心转意,便笑道:他们家就算好,又能好到哪里去?跟咱们家从前还不能比呢,咱们家从前不是也有好几百亩地吗?又不比他们差。
说着她又开始给柳氏讲当年她小时候家里是如何如何好的,自己小时候如何如何享福,现在的丫头们如何受苦之类的。
秀瑶在下面听着却不以为然,虽然她不过就是在自己家和姥娘家来回走,可她也知道,家里有几百亩地,在这里只算是小富农,连有个身份地主的名分都挣不上。
要是单靠种地吃饭,家里两百亩地也是要省吃俭用的,所谓那些奢侈行径,也都是豪门贵族,根本不是他们这样小门小户有百十亩地能办到的,再说以前家里也根本没有好几百亩地,秀瑶估摸着也就是个三百亩最多的,跟现在的周家根本没得比。
大姑说的她都是地主家小姐似的,也太夸张了点。
柳氏听她说了半天,道:要是真心做亲家,那就见个面吧。
咱们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三媒六聘的就不用,媒人是要的,最重要的是两家见个面,互相也相看相看,否则也不叫相亲了。
秦大姑笑道:媒人毕竟来回的方便,要是咱们相看,起码得带着孩子去,一来回的也不方便,这不是给家里添负担吗俺婆婆看好了的,就绝对是好的,当年我和你们姐夫,可就是俺婆婆一眼看中的。
她说好就好,你们有什么担心的。
秦大福见她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倒是想试试看,柳氏却坚持。
秦大姑有些不乐意,那也行,我回去跟俺婆婆说说,让她安排安排。
说着又喝了一盅酒,就这样吧,我也累了去歇着,回头我让人送信来。
说着就要下炕。
柳氏忙扶她,秦大姑摆手道:不用扶,你们买的这点酒,一看就不是那种白酒,根本不顶事儿。
我和俺婆婆出去坐大席,那种白酒我都能喝个二三两呢。
说着摸了鞋穿上,下了地又道:就这么说定了啊。
说完就往外走,柳氏和秦大福忙去送。
回了家,关了院门,一家人坐在炕上取暖说话。
秀瑶则和秀容秦扬在那里挑选她晒的地瓜枣儿,秀芹因为有心事害羞,就在西间做针线活儿,而秦显则在看书写字,要把柳飞借的那本书背熟。
秀容咬着那硬邦邦的地瓜枣,好奇道:这一点都不好咬,跟枣一点都不像。
秀瑶笑道:三姐,这个也叫地瓜悠。
秦扬大声问道:为什么?秀瑶抿嘴笑道:你看,咱们都咬不动,就得慢悠悠地嘬,用牙齿一点点的磨,可不就是地瓜悠了呗。
几个人笑起来,觉得果然是。
秀瑶又道:这个还能炒地瓜豆呢,来年二月二和蝎豆、糖棋子一起吃才好呢,保管别人家没有。
秀容一听好吃,立刻道:现在能不能炒了吃?费油吗?秀瑶摇头,需要细沙,然后放锅里干炒就好了。
秦扬立刻道:我知道了,和咱们炒蝎豆一样。
秀瑶摸摸他的头,小羊儿真聪明,对了。
秀容立刻对一边正在说事儿的爹娘道:娘,反正现在冬天也没啥活,要不咱们也炒点地瓜豆吃吧。
柳氏问怎么做,秀容让秀瑶赶紧说说。
秀瑶道:这个很简单啊,就把咱们晒干的地瓜悠,放在细纱里炒,炒蓬松酥脆就好了。
秀容立刻就激动了,恨不得现在就下去炒。
秦大福听了笑道:反正也不是什么费劲的,不如给孩子炒点当零嘴儿,要是好吃,过年的时候再炒点。
柳氏也同意了。
秀瑶又道:不过,咱们得把这些一片片地切条切块了,要不太大了。
早知道当时晒的时候就切小块了。
秀容自告奋勇,没事,我去切,不就是地瓜悠么,我还切得动。
虽然说得简单,可切起来就没那么容易,毕竟这地瓜枣可是四五斤晒一斤,没有了顶点水分结实得很,没一会儿她手就疼,便让秦显切。
秦显道:我还看书呢。
秀容非要他切,二哥,你整天看也没用,不就那么两本书,一会儿就看好了,快来切吧。
秦显听她说的那么轻巧,眉头竖起来,你说的轻巧,你一会儿看好试试,考试还不过是四书五经呢,可有几个人能中秀才?看他动气的样子,秀容道:二哥,当时咱们刚分家的时候你怎么说来着,大哥不在家你就要照顾好爹娘和弟弟妹妹吧,现在大哥不在家,我们让你帮忙切地瓜干你都不肯,哼!说着扭头就走。
秦显立刻扔下书,服了你了,我去切就是。
孩子们切地瓜干,柳氏和秦大福商量儿女的亲事,以及来年的一些安排,还有那五十亩荒地。
秦大福倒觉得是不是包多了点,只有十亩多算是地,其他有二十来亩能稍微长东西的,他们却要了五十亩,到时候种不出东西来,既浪费种子也让人笑话。
柳氏却觉得没什么好笑话的,都这么穷了还有什么好怕的,无非是说他们折腾,妄想穷泥腿子做地主罢了。
大业是得张罗亲事了,可咱们目前什么条件咱们知道,不能瞒着人家说家里多好多好,骗了人家姑娘来。
另外,我觉得咱们大业也不着急,才分家日子差,再过两年再找媳妇也不晚,那时候咱们条件比现在好,媳妇也好挑得很,现在急巴巴的,倒是让人家来挑咱们。
秦大福也同意,只是大姐那里不好说。
而且秀芹也不小了,十六七就该嫁人的。
柳氏道:也不算大,现在十八岁嫁人的也不少呢,他小姨也不算大呢,咱们秀芹更不算。
我还是那句话,过两年,咱们条件怎么也比现在好,既然能好点,那说亲就更容易,也能挑更好的人家。
现在咱们要说亲,除了和咱们一样的,就是表面比咱好,可实际那人儿配不上咱们孩子。
那样的,我可坚决不同意,你也要咬死了不能松口。
穷点没关系,人儿不好的不行,吃喝嫖赌的不要,脾气太差的不要,咱们秀芹是个柔软性子,男人要是太爆她可吃不消。
秦大福道:我省的,就是大姐那里得慢慢说,你也知道她那个人。
以前在家里就好强,后来嫁了人,她那婆婆更强,她现在可不容人家说不呢。
柳氏哼笑一声,这是我的闺女,怎么还不容我说不呢,倒是她,要是真是为孩子好的,就该把事情都打探透亮了,不能这么不清不楚的,就急着要定亲的样子。
等过些日子我回娘家一趟,让他姥爷那里也给留意留意。
秦大福笑道:那敢情儿好的,要是说去他姥爷村,有人照应,我倒是放心。
她那些叔伯姥爷家,该有合适的人吧。
柳氏摇头,这个咱不用想,当年我爹他们就说过的,大家是好兄弟,不做儿女亲家,免得到时候因为亲家做不成,再伤了做兄弟的和气。
这是老柳家的教训,都成了家训没人会想破的。
两家子感情好,就想着亲上加亲的,结果后来亲事不成,原来的感情也被破坏了,这样的事屡见不鲜,老柳家都有规定,不许互相做亲。
因为秦大福夫妻不痛快,秦大姑也没法再坚持,第二日就急着告辞回家给婆婆报信儿了。
☆、108游街示众过了些天,就要到柳絮出嫁的日子,她打算带着秀芹回娘家住几天,秀瑶和秀容秦扬因为小,去了还得人家照顾,容易添乱,就让他们在家里。
秦显也想去,借口还是要去找柳飞换书。
柳氏看他那么喜欢读书,心里有些叹息,只是家里条件不够,她也不能说现在就让他去读的,只能这样跟着柳飞读点,所以也就同意了。
冬天不出力气活儿,家里也就主要喝稀饭了。
不过秀瑶不像张氏那么糊弄,她是想方设法把稀饭做得更好吃一点。
如今有了地瓜和吊瓜,口味更丰富,自然不必整天吃黑面疙瘩。
她和秀容两个负责做饭,早上就熬小米粥,晌午基本都是炒大白菜、炒菠菜、炖南瓜,再就是有秋天晒得菜干掺着吃,晚上基本就是地瓜菜粥。
虽然就这些材料,她们也尽可能地换花样,做的可口一些,让吃饭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之前的那种应付。
这日他们正在家里帮爹编草鞋,秀瑶则整理她的一些关于农家致富的思路,秧地瓜、养猪、种苜?草、种甜菜、熬糖、还可以想办法酿酒……她将这些都罗列下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一一地判断可行性,毕竟就算她知道的多,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换钱的。
就比如说酿酒,朝廷竟然有限酒令,另外,县城酒坊很多,价格便宜。
就跟卖酱油醋的会每天各村转一圈一样,这沽酒的也会推着车敲着梆子喊:沽酒来!除非自己家用的多,粮食吃不了剩下很多,可以用来酿酒,否则你单纯为了卖钱去酿酒,基本会赔个底朝天的。
毕竟这个时代有米酒,有高粱酒,有黄酒,有白酒,高浓度的烧刀子都有了,她也没机会再去发扬光大。
不过总归有适合她的,只是需要慢慢地摸索发现。
他们正忙着,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敲锣的声音,人声嘈杂,快去看啊,快去看啊,游街了!秦扬听见了,立刻跳起来,笑道:游街了,姐姐我先去看看!说着就冲出去。
秀瑶寻思是不是谁和谁偷情被抓了,所以游街?不过也不对,乡村里面,偷情的事儿多着呢,她去割草就看到过两起,除了自己家人,别人也就是说说闲话,根本没人多管闲事。
一般只有那些大家族聚集地,有了偷情之类的事儿又影响很坏,或者是破坏了家族的百年清誉,或者是破坏了什么牌坊之类的铁招牌,让男人没脸,否则也没人会那么脑子进水地灌着鸡血要去浸别人的猪笼。
很快秦扬又跑回来,头一伸大喊道:都来看,都来看,游街呢,是拐子,拐子!话没说完,脑袋一闪,人又不见了,急着去看热闹。
秀瑶见状也和秀容跑出去看,就见街上一窝蜂的都是人,两边站满了人,中间有人敲锣开道,后面有人被绑着游街,大家指指点点,说说笑笑,有人骂那拐子活该,还有人捡石子坷垃什么白菜帮子的。
她们拉着手钻到前面去,打死这种黑心肠的拐子,偷人家的孩子,天杀的,死了下地狱。
有人骂着,就扔白菜帮子。
秀瑶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个拐子,咦!还挺眼熟,这不就是那个眼珠子骨碌碌转来转去的拐子吗那次要不是齐风救了她,她和秀丽可就危险了。
他的同伙呢?当时有个小姑娘,还有个没露面的女人。
那拐子胸前挂着快牌子,上面写着拐子,他原本昂首挺胸的,眼睛还四处看,结果被人砸了一堆白菜帮子,甚至还有石头,他就开始耷拉着头。
本来押送他的两个县衙差役见有人扔石头,赶紧往后躲着点,免得被殃及。
啪的一声,拐子脸上开了花,鸡蛋清鸡蛋黄流下来。
秦扬忍不住喊道:靠啊!怎么鸡蛋都扔了,不要的给我,别浪费!靠是他跟着秀瑶学的,秀瑶有几次忍不住说脏话,就被他听了去。
秀瑶怕他学坏,就给他解释,姐姐心里有怨气,说一声靠啊,就能把那股子怨气和怒气挤到一边,让它们靠边站,所以就说靠啊,你是小孩子,不能这样说。
可秦扬才不管呢,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小孩子,他觉得自己是大孩子。
啪的一声,不知道谁竟然砸了秦扬一鸡蛋。
秦扬急了,靠啊,我又不是拐子!你瞎眼了啊砸我!啪又是一鸡蛋,秦扬气得大喊,谁,妈巴子的,给老子滚出来!啪又是一鸡蛋。
秦扬跳脚:继续砸,不砸你是王八蛋!他平日里在外面玩,跟一些男孩子野在一起,这种话没少学。
平日里有秀瑶管着,他不敢说,而且在书院呆过几日,受学子们影响,也没机会说。
现在回来桃源村,又跟本村的那些孩子玩在一起,这粗话是拈手就来。
秀瑶和秀容离他远点,没听见他喊,却有人告诉她们,扬扬被人舀鸡蛋砸呢,快去看看。
秀瑶一听,忍不住道:靠啊,这么好的事儿?说着拉着秀容就冲过去,这小子简直是招人爱呀,竟然有人舀鸡蛋打他,不是都砸那拐子吗?难道人家这么小就能看出这小子的□丝气息了?那边已经没人砸秦扬,他倒是还一脸希冀的样子希望人家砸,他眼睛几乎被迷住了,咧着嘴,眯缝着眼睛看着秀瑶,嘿嘿乐道:姐姐,今天咱们吃炒鸡蛋。
说着把衣襟扯开一点,就看见里面兜着四五个鸡蛋,虽说碎了,蛋皮都在里面,可大部分被他接住了。
他嘿嘿乐道:我还想让那王八蛋多扔几个呢,结果他不扔了。
秀瑶拍了他一巴掌,不许说脏话,人家扔你干嘛,你知道谁扔的吗?一般人家,哪里有那么多鸡蛋扔?说不定是谁家小少爷呢。
秦扬笑道:咱不管他,回家炒鸡蛋吃喽。
说着就往家跑。
这时候有人在旁边议论到:听说这次抓了好几个拐子呢,还抓了几个流寇呢。
幸亏抓了,否则为祸乡里,太恨人了。
县衙这次终于办点实事儿。
切,县衙顶个屁用,说是一千总带人抓的,听说还杀了人呢。
这么激烈,那千总肯定很凶吧。
不是千总杀人,说是一个小子,骑着高头大马,哒哒哒,手起刀落,‘咔嚓’就把一个凶徒给宰了,一小子这么厉害,是哪里人?那谁知道呢,有说是沙河村的,还有说是县里的,我也是听那些差役们说的。
我知道,那小子人家叫他小齐爷!一个知道的人听见人家议论,忍不住凑过来卖弄。
一见他知道得更多,大家立刻将他围起来,打探小齐爷的事情。
秀瑶本来都走了,听到小齐爷的时候忍不住回头,那小齐爷应该就是齐风吧,他倒是挺厉害,小小年纪就混成这样。
还敢杀人!她不由得打了个哆嗦,想起他骑在马上时候那副冷肃的样子,想起他满脸血的时候那副冷静的模样,想起他给她银子的时候,想起他让她帮忙敷药的时候……他似乎一直都那么冷静,让人有点忽略他是个少年了。
他那清冷雪亮的目光,幽深暗沉,让人觉得这冬日尤其的冷,头顶上那暖洋洋的日头,都似乎没有了多少热量。
转眼到了柳絮要出嫁的日子,秀瑶原本还想亲自祝贺小姨呢,但是因为年纪小,到时候姥娘家又忙又乱的,她是小孩子不能去裹乱。
就算她保证自己不添乱,可人家也不知道她的秘密,只会以年纪判断,加上她也不想让娘他们担心,就乖乖地呆在家里。
所以只能遥寄祝福了,反正小姨出嫁之后,过年也要回娘家她就见到了。
而且姥娘也说过,等过了年有时间,她还可以去小姨家住呢。
柳氏和大姐去了姥娘家,二姐去四眼井村徐寡妇家帮工,大哥跟二叔去出夫,二哥跟着娘去了姥娘家。
家里就只剩下秦大福带着俩闺女和一个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