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菀的伤好得非常快, 十天半月便能下地了。
她因要去见了缘,所以常常去戒嗔的院子。
了缘天生是做和尚的料子, 有些人佛经奥义念一辈子都不晓其中意义,他拿到手上, 不过粗粗一看就能基本通晓,连自诩奇才的戒嗔都常常为他感到惊叹。
纪菀看来,和尚过的日子是十分无聊的,可是了缘不这样认为……可是小女郎常来打搅他, 他也不觉得烦。
今日也是这样,了缘已经开始跟随戒嗔习武了,纪菀就在院子里看他蹲马步,与他聊天:你练好武功之后, 会像那天的小姑娘一样厉害吗?了缘有些好笑,也许是因为从小在寺庙长大的缘故, 他平时情绪波动很小,但这个小女郎每每能令他破功。
一个十岁的女孩, 叫人家小姑娘, 语气老气横秋。
再说了,又是怎么看得出红衣姑娘厉害的?了缘摇头:不会。
原著中了缘的武功只能算是江湖中的二流, 否则也不会常常遭受薛妮的武力逼迫。
纪菀:因为你现在才开始学,而她如今已经很厉害了么?老和尚从屋内走出来,接了一句:是他志不在此。
每个人喜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哪怕小和尚有练武的天赋,最一劳永逸防止薛妮逼迫的方法就是让小和尚成为武学大家, 最好是能超过薛妮的那种,可是他未必会开心。
纪菀就不再说了,防止男女主在一起,本来也不是小和尚的使命,而是她的分内之事。
戒嗔老和尚插了一句嘴,就不走了,坐下来询问纪菀:那夜死亡惨重,可需要做法事?不管是达官贵人、或是平民百姓,家中有大事,大多要请和尚或道士前来,做一场法事,这是绵延千年的传统。
纪泉这个人不信神佛,对道家也没有好感。
如果是自家的事情,绝对不拜神祈愿,不请道士和尚上门。
可是纪泉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并不会因为排斥而在公事上出纰漏,除了抚慰伤者、死者家属之外,灵堂也弄得风风光光。
原主受父亲影响,对道士、和尚也厌烦。
如果说是原主,肯定是不关注这些的,纪菀却知道:我爹请了许多道士,在太守府前街做的法事,听说要做足七七四十九天,现在还没完呢!佛教、道家在这个在这个衍生世界的发展与主世界半点不相同。
中原大地上,千年前是没有江湖的,也没有四大宗门。
那时候佛教、道教盛行,收割着民众的信仰,同时掌控天下武学精髓,神秘莫测,是及其强大的势力。
前朝数位皇帝深感皇位不稳,使用多种手段压制两教,经历前后三百多年,弄得两教分崩离析,武学功法外泄。
慢慢有人融合并发扬两家武学,形成了如今的四大宗门。
然而并不是四大宗门之人才会武功,朝廷强势,四大宗门只隐匿起来,亦是苟延残喘,上不得台面。
时至今日,天下初乱,这些蛰伏几百年的势力才慢慢显露头角。
今上少年遇险,为道门中人所救,所以信奉道教,使得道教一度大盛。
道教与佛门自古以来便是敌人。
戒嗔叹息:我佛门势微啊……佛门确实势微,仅存的圣地就只剩下洛阳一处了。
看看洛阳以外的其它地方,但凡和尚,□□不破已是不易;但凡道士,不锦袍便不出道馆之门。
和尚一日食用两食,化缘度日,许多寺庙甚至不允许耕种,使得僧侣身无长物;道士不忌讳生冷荤素,囊中富裕,炼丹制药大方无比,出入仆从跟随。
了缘:我听说浑家信奉道教,京都是没有寺庙的,若在京都看到和尚,统统要被赶出城去。
真的?纪菀睁大眼:也太霸道了吧!我不喜欢道士。
戒嗔露出了几分喜意。
可也不喜欢和尚,她话音一转,娇娇笑道:你这样好看的都皈依了佛门,当了和尚。
好没意思!她这话一落,老和尚脸都垮了。
纪菀早看出来了,这戒嗔有求于她,所以在她面前毫无得道高僧的架子。
也可能是晓得她不吃‘神棍’那一套,说话也不搞什么神神秘秘,基本上是有话就说。
如今,纪菀除了洛阳太守嫡女之外还有什么价值吗?她就等着他言明。
***不过两三天,纪菀就等来了转机----关于顾氏的态度。
那一日顾氏派人唤纪菀前来,脸色实在是吓人,屏退左右,颤声指着一副名册道:这几个是你父亲的人,你想办法打发出去,不能再用了。
这些话让顾氏很难受,让女儿打发父亲的人,那就是在捏她的心。
从前纪泉多好啊!与她是两情相悦,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终成眷属。
婚后那些年,更是宠得她如泡在蜜罐中。
然而,从顾家出事开始,她就明显察觉了纪泉细微的变化。
不再听取她的意见,不再时时刻刻关怀她,偶尔会露出一丝丝他自己都没能察觉的蔑视。
至顾氏父亲离世起,甚至开始常年宿在姬妾房中,对她多有怠慢,仿佛多年无形的压抑,终于得到了解脱。
明明晓得他绝不会出手搭救她娘家,还要跪地求他,寄希望于他对她的真心,换回一身屈辱。
顾氏从来都知道,她的郎君并不是大丈夫,而是真小人。
她远比纪泉以为的,要更了解他,然而女人总是难以挣脱情爱做的网。
当年她执意要嫁给他,睿智的父亲就跟她说----要是顾家屹立不倒,你且能和美一生。
已经跟她说明了纪泉是个怎样的人,都是她自己要如此,没得后悔的。
可她不仅仅是纪泉的妻妾,也是她女儿的母亲。
顾氏稳了稳心神道:洛阳富饶多粮,文士能人辈出,唯缺练兵之将,虎狼之师。
今上昏庸无道,好大喜功,天下已有大乱征兆。
你父亲若想更进一步,漠北欧阳家或可补充洛阳这一缺憾。
这还是顾氏第一次和女儿谈论政事,她一瞬不瞬的盯着年幼的女儿。
害怕她真如小童一般,怎么说也说不懂,那么她就只有另想办法了……可她还有什么办法呢?纪菀:父亲如何拉拢欧阳家呢?顾氏笑了。
顾家若不□□,她更愿让女儿无忧无虑的过一生,她与郎君总能护着女儿。
可是如今女儿悬崖遇险,已经证明她护不住她了,其父又要将她往火里推,若她自强不起来,就会被豺狼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你父亲已将你许给了欧阳家。
若是欧阳家是好的,顾氏也不用绝望至如此模样。
甚至这样紧迫的想要让从未接受过政治教育的女儿顷刻间立起来。
只能尽力周旋,让我儿不必嫁予已到知命之年的逐臭之夫,顾氏将女儿抱在怀中,想用温热的提问来驱散心底里冒起来的寒气。
许久之后,她才恢复过来,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对她道:明天去找你舅舅罢!他会好好教导你的。
从顾氏房里出来,已经是夜了。
今夜的月亮是个忧愁的女郎,穿着她最厚的纱衣,使得自己也朦朦胧胧起来。
院子里特别安静,所有的花鸟虫鱼都像是睡着了,合人心意的准备了一个静谧的地方给她,容她去伤心难过。
爹不能依靠,娘不忍依靠,原主剩余的情绪忽的蔓延开来,小女郎愁得快哭了。
不知是何时来的小和尚,手足无措的看着她。
是谁惹你不开心了?纪菀声音低迷:今日突然晓得,我爹原来是个混蛋,对我也并无慈爱之心。
我却被骗了怎么多年,有点伤心、唉……很伤心。
小女郎叹气的样子,实在让人觉得可爱,蹙起的眉头又让人觉得难受。
了缘‘嗯’了一声,安慰她:有个爹总是好的。
这时候原主残留的情绪已经全部淡去了,以后也不会再现。
纪菀的神色也慢慢恢复的平静,她看着月光下的小和尚,眯起眼淡淡的道:是啊,总是好的。
***顾家嫡长子顾之卿,官拜中书舍人,是皇都青年才俊中最耀眼的明珠。
聪慧无比,拜大儒为师,年少时就已声名远播,迎娶皇都最美最有才名的李家长女为妻,育有一子一女。
到这个岁数,本该是人生赢家。
可一遭巨变,人生赢家成了丧家之犬,他也剃度做了和尚。
他真的甘心吗?纪菀进门便问他:先生知道欧阳氏么?天底下没人不晓得陇西欧阳氏,顾大舅也不再将阿弥陀佛挂在嘴边了,对这个小大人一般的侄女,他抱以审视的目光:欧阳氏本身是泥腿子出生,干的打家劫舍的勾当。
因前朝兵变,皇帝流落到他们手上,有助皇帝有回都之功,加上极会阿谀奉承,居然混了个陇南都尉的空头职位。
这一段纪菀并不知道。
顾大舅继续道:我朝高祖讨伐暴君时,路过陇南。
当时的陇南都尉欧阳洸开门相迎,是最早跟随高祖的老臣子,老氏族。
高祖即位,就封地陇西,做了侯爷。
传到欧阳询老爷子这一代,是最盛之时,陇西兵将、无一不服;关内百姓,无一不爱戴。
然而,盛极必衰、英雄末路……欧阳询已经仙逝多年,如今做主的是其子欧阳阎。
如今的欧阳阎如何呢?匹夫而已,顾大舅看了女徒弟一眼,解释到:这个人于家业上并无建树,但牢牢掌权不肯放松。
更有怪癖,先后取了五任妻子,皆疯癫暴毙而亡,其余姬妾入府中从不能活过两月。
也许是伤了天和,除第二任妻子为他生了一子之外,再无其它子嗣,当初□□之时兄弟姐妹杀了个精光,如今连过继一个都不成。
只能将唯一的儿子藏得严严实实,生怕与祖宗无法交代,哈!甚少有人能见到欧阳家的继承人。
纪菀:先生见过么?顾大舅:未见过呢!只怕早已生生养废了。
纪泉只说要把她嫁予欧阳家联姻,到底嫁哪个可没说,也并不重要。
要么嫁给有怪癖的老匹夫、要嘛嫁个废人----真是亲爹!纪菀听完,这才磕头敬茶,等顾大舅将她扶起来之后,忽的询问:听说先生曾经与武状元对招而不落下风,您看看,我是不是天赋绝佳的习武奇才呢?顾大舅:……作者有话要说: ----谁给你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