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镜里乾坤 放山

2025-03-26 11:28:07

关东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人参是百草之王、中药之首,历来在关东三宝里占着第一位。

山区将人参俗称为棒槌,管进深山老林采挖野山参的行当称为放山。

一般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放山,直到下枯霜为止。

放山人在近千年采挖山参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间习俗,包括暗语、技术、禁忌、工具等。

根据人参生长年代划分为三花儿、巴掌、二角子、灯台子、四匹叶、五匹叶、六匹叶,最大的是八匹叶。

八匹叶人参主茎长两层叶子,称二层楼;每层四个杈的是四匹叶,两层四匹叶相加成为两层楼八匹叶,极其罕见。

五匹叶以上即为大棒槌。

想去挖大棒槌,首先要拉帮,也就是进山之前组织帮伙,这事都由把头负责。

把头是一伙放山人的首领。

能当把头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懂山规,讲仁义,有挖参技术,会观山景,能够看出哪座山会生长人参,进山后不会迷路。

有了队伍就能进山了,不过进山也要选黄道吉日,一般为初三、初六、初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

进山后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爷老把头孙良。

用三块石头搭成老爷府,在老爷府前祷告,祈求保佑。

然后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坡搭地炝子,也就是简易的窝棚,再用木杆支架苫树皮防雨,里面铺上草和狗子皮,作为在山里过夜住宿的地方。

晚间在窝棚前点起火堆,驱赶蚊虫,防止野兽,去潮气暖身以及为迷路的人指示方向。

烧的柴火要顺着摆放,一般由把头点火。

放山人每天从这里出发去不同的山林挖参。

到山里寻找人参的过程在行话里叫压山,又称开山、巡山、压趟子、撒目草,名目很多。

压山之前先由把头观山景,选定去哪片山林,这是对山形山势和树木植被的仔细观察,判断哪里会生长人参。

有时候把头会根据晚上做的梦决定压山的地点,此时众人只管跟随,不能点破。

压山时帮伙人员要分工排棍儿,把头为头棍儿,中间的人称腰棍儿,排在最外边的称边棍儿,边棍儿也要有丰富的放山经验。

放山人拿索宝棍,按照排棍儿顺序横排,两人间距丈余,索宝棍尖可搭在一起,不放过一块砖的距离,拔草缓行,寻找人参。

讲究宁落一座山,不落一块砖。

压山时不准乱喊话,看见东西喊出来就得拿着,即使看见蛇也不例外,怕分心和迷路。

压山时头棍和边棍边走边打拐子,将细树枝折断成90度作为记号,以避免重复搜寻。

按把头和边棍所指的方向拐弯是打拐子,遇到林子太密了,几步之外可能彼此看不见,又不许乱喊,因此要用索宝棍敲击树干的办法彼此联系,称为叫棍儿,敲一下树干,每人依次回敲一声,既示意自己的位置,又示意继续压山。

休息抽烟时索宝棍要搂在怀里立着,防止人参跑了;绝对不准坐树墩,传说树墩是山神爷老把头的座位;烟口袋没烟了,不能说没有,怕不吉利,拍拍烟口袋,别人会送烟;不准打瞌睡,打瞌睡容易麻达山,也就是迷路。

另外压山时还有个大忌讳,不准拉屎撒尿,是怕冲撞了山神老把头。

如果途中遇到了蛇可是个好兆头,因为蛇是钱串子,预示着即将开眼儿;遇到老虎也主大吉大利,放山人也称老虎为山神爷;走过的地方没发现人参,如果把头认为这个地方能有人参,就返回再找,叫翻趟子。

放山人把干鹿角、干狍子角叫干找,见到不吉利,预示着白忙活。

放山人抽烟称拿火,休息称拿蹲儿,吃饭称拿饭,睡觉称拿觉,改变住处称拿房子,意思都是为了拿到人参。

挖到人参称撮住了米口袋,没开眼儿也称没撮住米口袋,做饭的称端锅的。

发现人参叫开眼儿,要大喊:棒槌!这叫喊山。

把头要问:什么货?这叫接山。

发现人参者得如实回答几匹叶。

当发现人参者回答五匹叶或六匹叶时,大伙会一齐喊:快当!快当!这在东北话中的意思是顺利,也有祝贺的意思。

发现人参者立即敲两下树干,把索宝棍插在人参旁边。

因其有功,此时可休息抽烟。

把头也要抽烟歇气定神儿,准备抬棒槌。

如果看花了眼,喊了山却发现不是大棒槌,叫诈山。

喊诈山要么回枪子,要么给山神爷老把头磕头谢罪,继续压山。

有时几天没开眼儿,为振奋精神,故意喊山,叫喊空山。

放山人对二角子情有独钟。

二角子是开山的钥匙,预示能拿到大棒槌。

发现二角子要烧香磕头致谢。

压山第一次开眼儿如果是四匹叶,发现人参者接山时只能答棒槌,因为四不好听。

压山找到人参之后,接下来还要挖参,俗称抬棒槌。

首先用棒槌锁锁住棒槌——两头拴着大钱的红线绳,大钱上的年号越吉利越好,红绳中间绕在人参的主茎上,两头大钱分别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宝棍和树枝上,以便防止棒槌跑掉,因为地形复杂,参草难辨,转眼不见,有时再找很难,然后大伙跪在人参前,或塔建老爷府,以草代香,磕头拜谢山神爷老把头,再打火堆驱赶蚊虫,由把头开始挖参。

挖棒槌是很复杂的细活儿,用手扒去棒槌周围的乱草树叶,开出盘子,用快当锯锯断棒槌周边的树根,不能用斧子砍,树根有弹性会震坏棒槌。

细树根用剪子剪断。

用快当签仔细拔除棒槌周围的泥土,直到棒槌全部根须露出,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

清理出每根须子都要随时用原来的土掩埋,以防失去水分。

抬棒槌所用的时间与棒槌生长的大小和环境有关,有时抬一苗棒槌需要几天的时间。

人参挖出后,要打参包子。

揭一块新鲜的苔藓铺好,放上一些原来的土,把人参裹住,包上树皮,用树皮腰子捆好。

苔藓柔软、潮湿、不易干燥,用来包裹人参,利于保鲜。

抬出棒槌后,要砍兆头,继续压山发现五匹叶为首的成片人参,或是六匹叶为首的成片人参也要砍兆头,在人参附近红松树上用刀、斧距地面一索宝棍高的位置面向人参方向削去一块树皮,在光滑的树干左侧按帮伙人数刻横杠,右侧按抬出人参的匹数刻横杠。

然后给兆头洗脸,所谓洗脸就是用火烧去兆头四周的松油,为了保护兆头几十年后也能看清,因此放山人往往能在许多年前的老兆头前找到人参。

放山人自觉遵守一条重要的行规:抬大留小。

小棒槌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棒槌,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长大留给后人。

放山人更讲究互助,放山挖到人参,卖的钱帮伙成员不分老幼一律平分。

抬棒槌时遇到别的帮伙,就要见面有份儿。

如果两帮都是单人,那就见面分一半儿。

帮伙之间不争山场,讲究先来后到。

发现已经有人在这座山了,就赶紧转移到另外的山场。

放山人的经历大多充满了此类传奇色彩,而且从采参专用的器具、放山场地的勘测、森林中方向的辨别,到环境保护意识,不少方面都体现了科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