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拒做忠犬 > ☆、第58章 偷吃惹了一身腥

☆、第58章 偷吃惹了一身腥

2025-03-26 12:31:41

皇帝纳闷,自己的这位恩师,虽然平时看起来敢当面顶撞自个,但也不是个莽撞的人,为何会当面拒绝这桩婚事?他也不好直接问太傅,就让自个身边的太监去查,这一查才知道太子府闹出的笑话。

皇帝大怒,把太子招来,要他把唐堂送走。

皇后更是忧心忡忡的劝他:皇儿,你怎可如此胡来,让一个男子住你后院,还做出此等丑事。

如此瓜田李下,日后府中侍妾怀上,你分得请那肚中孩儿是不是你的?太子本还眷恋唐堂的身体,但没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只好忍痛把唐堂送出去。

他安慰唐堂:这事,闹大了,你先去外头避避。

等事情平息,我就接你回来。

唐堂本还在跟太子为太子妃的事闹矛盾,结果被外界这么一逼迫,他暂时顾不得斗气,只盼着能一直留在太子身边。

然皇命不可违,他恋恋不舍的上了马车,到太子的别苑去住,临行前跟太子约定:你要常来看我,我会一直等你。

太子敷衍的点点头,他现在只想尽快让皇帝消气,暂时是顾不上唐堂了。

皇帝那边,听说太子已经把那惹事精送走,对太子的不满减了些。

当然他也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让手下继续查,手下这才不得已把太子和唐堂有一腿的事也交代了。

本来这种皇家秘闻,他们真不想多嘴,但皇上一定要知道,他们只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为此皇帝大怒,再次把太子招进宫:你图个新鲜的,父皇不管。

但若把男风当正经,为父也只能由着你,让你娶一院子男子去,当个逍遥富贵王爷。

太子惶恐不安,跪下认错:父皇息怒,儿臣只是一时糊涂,还请您原谅儿臣这回,儿臣以后都不会再见他。

皇帝冷哼一声,皱眉甩袖而去。

太子跪在地上思忖,他必须得想个办法转变在自己父皇心中的印象。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他赶快纳个妃子,太子妃的人选重之又重,他不能随便来,侧妃就没什么问题了。

很快太子府要迎接侧妃进门的事就闹得满城皆知,这其中不乏太子想转变形象,故意让人放出的消息。

唐堂在别苑等了太子半个月,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心中的恨意越来越盛,闹着一定要见太子。

太子这会忙着迎亲,转变形象,根本不理会,让手下继续看着他,不让他来太子府。

唐堂闹了两天知道行不通,也不闹了,天天闷在屋子内不出门,更不许别人踏进房间一步。

三日后,当所有人都习惯了唐堂的这种状态,唐堂却在黄昏时分,偷偷换上了准备好的女装,假扮侍女出门。

自从上次男扮女装吃过大亏,他这次却是研究了三天确认自己不会再露出大马脚,才走上街。

他此行的目标是户部侍郎李大人的府上,太子要立的侧妃就是李大人的千金。

一路前行,果然这次没有人再用异样的眼神看他,倒有几名男子看他身形妙曼,忍不住偷瞧了几眼。

唐堂越发自信飞扬,抬头挺胸走到李府门前,倨傲的对那门童说道:奴婢是太子贴身侍女童香,太子派奴婢给李姑娘送了一篮鲜果,还望给个方便,让奴婢当面送给李姑娘。

那门童一听是太子跟前人,忙把唐堂引到李姑娘的院前,又让院子里的丫鬟给唐堂带路。

几乎毫无阻拦的,唐堂就见到了正在闺房绣嫁衣,笑语盈盈的李姑娘。

李姑娘并不美,初见平平常常,一张圆圆的苹果脸,说可爱那是十足,说美丽,那绝对是恭维。

但是这样的长相,绝对不会惹人生厌,看久了反而更加耐看。

唐堂暗中把自己和对方比较了一番,这女子,还没他扮女人的时候好看,太子绝对不是真心爱对方,只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纳她。

但就是这样,他也不舒服,他劝不动太子,就只能来劝这姑娘放弃了。

李姑娘初见唐堂,心中很是羞涩,大婚将近,太子还派人来给她送果子,对她来说,是无上的荣耀,自然对唐堂也更加客气。

两人客套了一番,唐堂故作为难道:李姑娘,太子有话让奴婢带给您,能否——借一步说话?李姑娘看懂了唐堂的意思,羞涩的把身边的丫鬟都打发了,虽然不知道太子要说什么,但还是万分期待。

等丫鬟们都走光了,唐堂对不明所以的李姑娘倨傲冷笑:李小姐,你可知道就你这长相,到了太子府,连三等丫鬟都不如。

李姑娘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太子让你和我说,就是说这?她一直知道自己不够艳丽,但身为户部尚书的嫡女,根本不愁嫁,也从来没为长相发愁过。

至少在今日之前,从来没人会当面说她的长相。

更别提对方只是一个侍女,与她的身份天差地别。

唐堂傲然的挺胸站直,对才十五岁的李姑娘嘲弄道:奴婢不过是好心让姑娘明白自己的身份,以免到了太子府徒惹笑话。

瞧你那干瘪的身子,太子会喜欢你吗!李姑娘也不是好惹的,被唐堂一再侮辱,虽然对即将进太子府感到恐惧,但还是嘴硬的反讥对方:本小姐豆蔻年华,自然比不得你这老妖妇。

这话一下踩到了唐堂的脚痛,他输给李姑娘的地方,第一他是男子,第二他年长。

等再过几年,他青春不在,太子那贪恋美色的性子,怕是很难收住心。

硬的不行,唐堂就换了软的,一副为你好的模样劝道:刚刚是奴婢失礼了,奴婢只是太喜欢太子,太着急了。

李姑娘,您可知奴婢姐妹几个跟了太子多少年头,如今要看他娶新人,心中难过,一位妹妹昨儿已经哭晕了一次,求您可怜可怜我们。

您是李大人的掌上明珠,千金之躯,何必入太子府当个侧妃。

侧妃名头再响,总归也不是嫡妻。

可我们只有太子了!放肆,休得花言巧语哄骗与我。

李姑娘被唐堂说的急红了脸,你再对太子大不敬,小心我禀报给太子。

李姑娘说得疾言厉色,其实心中也打鼓。

她之前的确觉得嫁给太子是无上荣耀,只知道,以后会有正妃,要对正妃尊敬。

但现在,头次知道丫鬟都敢恃宠而骄欺负她年幼,一点都不希望嫁过去了。

她终归也是个被娇宠长大的少女,对未来夫婿还未娶妻就有一院子女人非常厌恶。

可是这又如何,就算她千百个不愿,她都必须嫁,否则就是违抗皇命。

唐堂没想到这个女子这么不要脸面,都已经让她知道太子有很多个女人,竟然还想着当侧妃,简直不可理喻。

这女子不过也是爱慕虚荣之辈,根本不是真心爱慕太子,枉费太子为了娶她,一个侧妃的婚事都准备得如此隆重。

眼见唐堂脸上露出凶相,李姑娘被吓得步步后退,躲到桌子后对外面高喊:快来人!唐堂被她一惊,才明白过来他把事情弄砸了。

他本来只是来劝这女子主动放弃进太子府,但他一向傲慢惯了,一时没忍住就讥讽了对方。

如果外面的人进来,到时候他被抓起来送到太子府,他就真完了了。

心中害怕,再加上对李姑娘的嫉恨,他猛的扑过去,一手捂住掐着李姑娘的嘴,一手掐着她的脖子低声威胁:不许出声!只要你同意退了这么婚事,我就放开你。

李姑娘才十五,一直呆在后院,从未见过这种阵仗,被吓傻了,不断挣扎摇头。

唐堂以为对方就是不同意,干脆下了狠心,更加用力的掐。

只要她死了,太子就娶不成侧妃。

只要把她杀死了,他再跑掉,也没人知道是他杀的。

既然已经得罪狠了,为什么不把她杀了呢?李姑娘几乎以为自己要死了,正在绝望的时候,突然发现脖子上的力道松了。

她哇的大叫一声,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把身上的人推开,跑了出去:娘亲,救命,有人要杀我!站得很远的丫鬟们这才知道自家小姐出事了,都忙跑过来哄她,又是派人去请大夫。

她们进房间看那胆敢行凶谋害未来太子侧妃的侍女,才发现那人摔倒在地,后脑勺砸了个血窟窿,流了一地的血。

***躲在屋顶的罗成仁非常不负责任的跟詹卓易解释:我只是把他打晕了,没想到那姑娘力气挺大,倒让他摔了个头破血流。

詹卓易理解的蹭了下罗成仁的侧脸:‘如果不是李府不方便进,刚刚直接就能让人定了唐堂的罪名。

’罗成仁也比较遗憾,唐堂想要害人不是一次两次,每次唐堂动凶念,他都会感受到。

可惜他不能在唐堂动凶念之时就定对方的罪名,因为世上无数人都曾经动过这种念头,但都会克制住。

如果因为有凶念就定罪,那估计没有一个人能说自己是无辜。

可真要定唐堂的罪,就要等他杀人。

但他也不可能放任唐堂杀害无辜者,只能在对方成功之前阻止。

所以这次,他一直等到唐堂出手,才把唐堂打晕。

这样虽然是杀人未遂,但起码也有个罪名,能让官府出面把唐堂绳之以法。

户部尚书要说官职,那是绝对不小,把嫡女嫁给太子做侧妃,本就舍不得。

无奈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他又不是太傅,能保抗旨后不被皇帝穿小鞋,才不得不把女儿嫁过去。

但今日听说太子府的侍女竟然敢到自己府上来害自己女儿,户部尚书怒了,一纸告到了皇帝那。

就算是被罢官,也不能把女儿送入豺狼虎窝。

至于那个犯下罪行的女犯,他看在太子的面上并未送交衙门。

私下跟皇帝告状是私事,闹到衙门就变成了仇人。

他跪在御书房,哭得老泪纵横:皇上,臣就这么一个老来女,这桩婚事还求您收回臣命,臣真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

皇帝也心虚,不敢逼迫一向老实的尚书,宽慰他:都是那孽障惹出的祸事,朕自会给你个交代。

☆、第一个故事完皇帝只要想起太医跟他回禀,说那小姑娘脖子上的青痕有多触目惊心,火气就上来。

太子竟然连自己后院的女人都管不住,让侍女欺压到太子侧妃身上,还差点弄出人命,简直就是给皇室丢人。

而尚书嫡女下嫁皇子,是太子跟他求的,他才下的旨。

结果连带他一起丢人现眼,这婚也不用结了。

不过为着皇室的颜面,这尚书府小姐,还必须得当他的儿媳妇。

于是第二日,满朝文武都听说皇帝为了补偿尚书嫡女,取消了太子和她的婚事,把她许给了二皇子做正妻。

除了尚书府,几乎所有人都对二皇子抱以十二分的同情。

没娘的孩子就是可怜,又做了太子的接盘手。

李姑娘最是可怜,她前一刻才死里逃生,还没缓过神,第三日就听说自己又被定亲了。

这次定亲的对象还是有铁面王爷之称的二皇子,几乎魂都要吓没了。

尚书大人和尚书夫人也心疼女儿,可惜根本没办法。

抗旨一次,皇帝不追究已经是大幸,总不能跟皇帝说,他们看不上所有皇子吧。

另外那边,二皇子却是提前一天就已经知道,他对这事,也并非多情愿,也不抗拒。

昨日,父皇招了他,问他愿意不愿意娶李姑娘,还必须给她正妻身份。

父皇说,如果他不愿意,也不勉强他,但是他会问其他皇子。

他当时犹豫了一会,就同意了。

为什么要答应?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娶到更好的。

也许太子会嫌弃李姑娘身份不够,但作为不受宠的皇子,能娶到尚书嫡女,这是平时求都求不到的。

而且他和这姑娘的经历多相似,都是皇帝为了给太子善后,被牵扯到的无辜者。

更何况母后是太子的亲生母亲,他不过是母后抱养的,就算是为了报答母后多年的教养之恩,他只能接手皇兄留下的烂摊子。

只希望,这种事,再也没下次了。

同样对于这件事,太子一开始惶恐不安,跑进宫在御书房前跪了一个时辰,终于等到皇帝松口。

皇帝把太子招进书房,头一次用宠溺的语气跟他说话:我儿,是否在怪父皇一直对你太过严厉?太子赶紧摇头:父皇多想了,儿臣怎敢。

不敢不就是有怨,只是迫于无奈不敢顶撞?皇帝心里老大的不高兴,他虽然看似更宠爱三皇子,但是真正宠的一直是这个大儿子。

这毕竟是他的第一个皇子,也是他发妻生下的唯一的孩子。

但是这孩子总怪他对他严厉,说他太过宠爱三皇子,由着三皇子纳了个舞娘当侍妾,都不许他碰男子。

但是这一样吗?三皇子只是皇子,将来不会成为国君。

太子是未来国君,是储君,自然要做万民表率。

此事也算是引火石,一下点燃了皇帝对太子的诸多不满。

他们父子隔阂早有,几个月前他就动了换太子的念头,但两个月前,太子为了给他送贺礼差点丢了命,让他对太子心怀愧疚,才熄了这个念头。

现在对比老给他惹麻烦,被他暗中关爱,被皇后明着宠爱养大的太子,二皇子刚出生就丧母,被皇后教养长大,一直沉默寡言,为朝廷兢兢业业做事。

很多外人以为是太子做的大事,其实都是直接摘了二皇子的功劳。

皇帝以前觉得太子是将来的储君,又不能像二皇子一样代表他前往危险之地,很难获得功绩,摘摘果子也没什么。

只要等将来他登仙,太子成了国君以后好好报答他这位好弟弟就好。

而且如此兄友弟恭,是他这个当父皇最乐意看到的事,是好事。

直到近两年看太子越来越过分,才会对太子不满。

特别是在最近太子连着闹出丑事后,皇帝越发感觉到二皇子的好。

那孩子从不多话,只做实事,替他这个当父亲的分忧,还老要替太子背黑锅,比仗着他宠爱胡闹的三皇子和太子都省心。

皇帝想,既然大儿子这么言不由衷,是期望他对他放任宠爱,他便顺了他的意。

以后他就由着太子胡闹,再也不约束他做一个品正端方的君子,对他和三皇子一视同仁。

谁叫这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第一个儿子,一个是他最宠爱的爱妃诞下的,都是他的心头宝。

但他不但是个父亲,更是一个皇帝,不能把天下也送最宠爱的儿子玩。

所以这江山社稷,本需要长子来承担,现在长子能力不足,就交给老二好了。

心中打定了主意,皇帝是真心开始对太子放任宠爱起来:放心,就算你怨父皇,父皇也不会生你的气。

你不是喜欢那姓唐的小子吗,你可以把他带在身边,以后也不会有人再说你。

谁要敢再参你,父皇给你压着。

就是侍妾,你想收几个就是几个,父皇也不管。

这样慈父面孔的皇帝,吓得太子整个人都不安了:父皇,您要生气,就让人打儿臣一顿都行,儿臣真的知错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何错之有,是父皇以前对你太严了。

皇帝对太子越发满意,果然是孝顺的孩子,就是不太合适当太子,在他身边当个孝子就行了。

心情大好之下,皇帝给太子赏赐了两个美人,一堆珠宝。

他这大儿子,就好这些,以前被他管得太严,才会闹出喜欢上男子的事,大概他真的不该把责任压在大儿子身上,以后要好好补偿。

太子本来还担心皇帝是明褒暗讽,等收到了这堆赏赐,就知道皇帝是真的对他既往不咎了。

这简直就是意外之喜,连带着让他对这次惹下祸事,昏迷了两天还没醒来的唐堂都顺眼了。

那李姑娘,听手下都说长得太过平常,要不是是尚书嫡女,他才不愿要,现在能让二弟接手,他求之不得。

不过很快太子就笑不出了。

才领了封赏的第三天,皇帝就在每月一次的大朝上亲自念了圣旨。

宣布大皇子德行有亏,不能胜任太子,撤销储君身份,改立二皇子为太子。

此事犹如晴天霹雳,一下把大皇子炸晕了。

二皇子同样觉得是在做梦,他一没母族,二没党羽,一直活在几个兄弟的阴影下,离皇位本该是最远的一个,竟然就意外中选了?尚书大人同样觉得意外,他差点以为是皇帝恼怒他抗旨,故意给他穿小鞋,要毁了他的女儿,没想到竟然让他宝贝女儿当上了太子妃。

从前太子准侧妃,变成现太子准太子妃,这地位,简直就是一地下一天上,喜得尚书大人和夫人整天乐呵呵傻笑。

只有李姑娘,还没出嫁呢,又得开始担心未来夫婿变成皇帝,以后还得跟一群女人明争暗斗。

***大皇子失去了太子的身份,对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唐堂恨之入骨。

都恨不得把他丢出去算了,但是唐堂一日不醒,他就一日无法出气,只能让太医尽全力救治他。

另一边,罗成仁和詹卓易已经隐在暗中观察了一段时间,确定不会连累到楼家、唐家,准备离开这个世界。

至于唐堂,早在被李姑娘推开撞破头的时候,就去掉了半条命。

又因为他违背了交易规则,主动动手杀人,被罗成仁举报到了规则那,剩下半条命也被规则回收了。

所以太子大概永远是等不到唐堂醒来的那天,只能永远守着一个活死人。

在罗成仁詹卓易离开几年后,老皇帝觉得自己身体大不如前,无法应付朝堂,提早退位让贤,带着他的皇后和爱妃逍遥去了。

二皇子登基后,立李姑娘为皇后。

大概是他认为李姑娘是他的贵人,所以对李姑娘一直非常敬重。

再加上尚书大人是第一个站在他这边支持他成为太子的,他自然又对李姑娘高看三分。

就如同前任皇帝所言,二皇子是最合适当皇帝的人选,整日除了忙国事,对其他并不感兴趣。

就连选妃,也取消了。

他觉得后宫就应该清静,正好可以在忙碌后偷得半刻闲。

这事在朝堂上并没引来一堆人抗议,大家都乐意省事。

反正皇帝和皇后已经有了两个皇子一个公主,并不需要皇帝再把精力浪费在后宫。

再说前两任皇帝都好排场,国库并不充盈,能碰到一个勤俭的皇帝,真的太不容易了。

户部尚书兼当朝国丈,就皇后一个女儿,为了给自己外孙看好国库,更是巴不得只进不出。

其他六部有事还得到户部批条子拿银子,自然都不敢得罪。

所以新帝非常舒服的过了十几个又忙又清闲的年头。

当十多年后,国库充盈,前任户部尚书退任,终于有人动起了歪念头,想让皇帝充实后宫。

不过又被皇帝驳回了,皇帝的理由依然是浪费钱财,更不想让后宫变成多事之地。

皇帝早就打定了主意,现在大皇子都十几岁了,已经开始跟着他听政。

再教几年,他也能提早退位让贤,带着皇后游山玩水。

想他那位父皇,在皇宫的时候这痛那痛,一堆太医围着都治不好,出宫几年,越活越年轻。

他现在不到四十,再过几年也不到四十五,在死前足以走遍自己统治下的这块领地。

说不定他的身体也能越来越好,还能看到曾孙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