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折腰 > 第77章 11

第77章 11

2025-03-26 18:05:32

宗忌与小乔互见礼后,道:先前蒙女君信赖,委我以事,诚为荣幸。

昨夜算是探听到了些事,也不知于女君是否有助。

怕万一耽误女君正事,是故一早请来相见,盼未相扰。

小乔:足下用心了。

洗耳恭听。

宗忌便道:前日女君走后,我便找去那户乡侯人家。

雇乞儿守在前门,我于后门观望。

一天下来,并无动静,门扉始终紧闭。

及至昨日天黑,我才见到一男子从后门匆匆入内。

见他行迹可疑。

等无人便翻墙入内,终于叫我听到了些私密……宗忌望了眼小乔。

见她凝神细听,神色专注,自己倒是微微顿了一下。

昨夜他翻墙入了乡侯高墙之内后,借夜色掩护,避开仆下,循灯火最后到了主屋一间房外,于暗处窥内,见到那个从后门入的男子正在此间房内,已脱光衣裳光溜溜地爬上了床,正与床上一个裸,身妇人调笑。

那个妇人年纪三十不到,有些姿色,看她的居所,应当是此间的女主人。

二人行周公之事,淫,声浪语不停,一听便知苟合。

宗忌在外静候。

等房内事毕了,再侧耳细听房内男女说话,终于听到了些有意思的事。

对着魏府的这位女君,宗忌自然不会将昨夜自己前头所见的那段描述出来,只含糊带了一句过去,随后道:那二人说话间,妇人称己手中有一罕见du药,名菩提善,传自身毒国(印度),精炼于蛇,毒,奇,毒无比,无色无臭,只需一滴点入食物,中药者咽下困难,全身麻痹,意念清晰,却口不能言,三天后方慢慢停止呼吸死去,最妙的是,外观并无任何异样,便似突发风病所致。

男子好奇,要求观看。

妇人取出一枚小小瓷瓶,称前些日已经用出去了一些,因实在舍不得如此奇药,才留了这一点在手上。

事实上,是昨晚那对男女事后打情骂俏,妇人笑唾世上男子大多负心,称日后这男子若敢有负于自己,便用这奇毒yao他。

男子自然发誓赌咒,又要看这du药,妇人起先大约也只是信口而出,话刚说出口,就有些后悔的样子,后来架不住男子央求,还是披衣起身,从一秘匣里拿出du药给男子观看。

宗忌望向小乔,继续说道:那二人看完du药,收回便睡了下去。

我再候了片刻,料应无别事了,翻墙而出。

恐女君心中记挂,是故一早请女君来见,将昨夜所见事情一一相告。

小乔眉头微微蹙起,沉吟片刻,抬眸问道:那男子是何人,你可知道?宗忌道:男子不过二十出头,身高体长,鹰鼻,穿紫袍……他又仔细回忆了下,是了,我听妇人曾以‘苏郎’称之。

其余便不得而知了。

宗忌描述那男子形貌的时候,小乔的脑海里就跳出了苏信的模样。

等听到苏郎的称呼,更加确定无疑。

宗忌口中的那个妇人,年近三十,自然不可能是苏娥皇。

想必就是孀居的李姓乡侯夫人。

看起来,自己昨夜串出来的那条线并没有错。

苏娥皇确实应该已经离开渔阳了。

但她的侄儿苏信却留了下来,还和乡侯夫人勾搭在了一起。

来自印度的蛇毒……苏信和乡侯夫人的不可告人关系……几天前姜媪来过李家……乡侯夫人说du药曾用出去过一些……之前的困扰和疑团,一刹那间突然就变得清晰了起来。

苏娥皇隐身在后,操纵着前头的姜媪、乡侯夫人,以及她的侄儿苏信。

唯一不解的,便是姜媪为何会甘心被苏娥皇所用,成为她将己手伸入魏府的傀儡。

据小乔所知,姜媪二十年前便到了朱氏的身边。

那时候苏娥皇也才四五岁大,不可能如此早就埋下了人。

仿佛朱氏早年还曾有恩于姜媪。

并且,姜媪如今似也无夫、无子女,不过一个老寡妇而已,按说,她是没有理由背叛朱氏为苏娥皇做事的。

但小乔此刻无暇再细想这个了。

她已经明白了这条线上所有人的关系,心头砰砰直跳。

宗忌说完话望着小乔。

见她神色微变,唇也仿若淡淡失了些血色,迟疑了下,道:女君可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若有,尽管吩咐,我极愿听差遣。

他的语气,很是诚恳。

小乔被他唤回神,忙向他微笑致谢:多谢宗郎君了!这几日实在辛苦。

方才你之所言,帮了我极大的忙!我之感激,无以言表。

日后若有机会,必定相报!此刻暂无别事,我家中还令有事,我这就先行告辞。

小乔向他深深行了一个谢礼,转身离去。

宗忌不由跟送了她几步,最后停在门外,注目她匆匆离去的背影,微微地出了神。

……郑姝动作麻利,才没两天,就从大巫那里获了据说被镇压过的人偶,悄悄送过来转给姜媪。

姜媪带入魏府,昨日拿给了朱氏,道,大巫所言,人偶已下符咒,越近被诅之人,效果更好。

须朱氏再往人偶眉心滴一滴自己身上的血,加以祷祝,施加怨念后,面向西屋暗藏在东北角,便可起效,再静待东屋那边动静便可。

朱氏深信不疑。

盯着那只心口写有乔女生辰八字的面目怪异的人偶,心脏一阵狂跳,抖着手咬牙取针,也不怕痛,刺破了自己的指尖,挤出一滴血,滴在人偶眉心后,心里祝祷:夫君在天之灵,大儿在天之灵,我今日为你二人报仇雪恨,盼你二人有灵,助我除去乔家之女。

反复念了几遍之后,照着姜媪所言,将人偶放好。

昨夜又是激动,又是紧张,又是不安,一夜没有睡着,一大早起来两眼光凌凌的,头也没梳就打发人悄悄去对面西屋探听消息,回来说那边静悄悄的没有动静,朱氏难免失望,姜媪叫人出去了,笑道:夫人别急。

这才一夜功夫,哪里那么快?夫人没事便在心里多祝祷,大巫说了,怨念愈重,则见效越好,再等几天,必定起效。

朱氏原本就眼界有限。

当年靠着恩情嫁入魏家,虽百般讨好于徐夫人,却一直不得她的青眼。

丈夫于她,也不过是相敬如宾。

丈夫在世之时,她日日担心丈夫纳宠,丈夫长子身死,她才不过三十多岁,一夜之间,满心充满了怨恨。

此后这十年,把全部心神都放到了次子魏劭的身上。

偏这个儿子,孝虽孝,却与她不贴心,十七岁起又时常不在家中,朱氏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将惯能哄自己顺心的侄女郑姝接来身边后,在郑姝灌输下,渐渐便沉迷于巫蛊。

巫道同邪教,深信之后,如同洗脑,所爱愈爱,所恨也被放大十倍百倍。

多年下来,朱氏已经不可自拔,原本有的那么一点心智也荡然无存。

听了姜媪的劝,也觉有理,点头道:是我心急了。

姜媪道:北屋那边,夫人也有些天未曾踏足过了,该去露个脸,免得老夫人觉着夫人眼里无她。

自从魏俨事后,朱氏心虚恐惧,一直没再露面。

徐夫人生病她也不敢过去,拿自己也生病、怕过了病气为由,北屋一次也没去过。

心里其实也是有些忐忑,怕徐夫人见怪。

被姜媪说了出来,迟疑了下,为难地道:老盲媪厌我,恐怕我去了,也是自讨没趣。

姜媪耐心劝道:婢听说那个乔女最近早晚都在老夫人跟前晃,摆出一副恨不得搬过去同住的模样,借机讨老夫人的欢心。

夫人就是太过实诚,从不做这些门脸事,这才吃了大亏。

平日便罢了,如今老夫人卧病,合该过去尽孝。

夫人不必担心老夫人给你脸子。

婢有一计,夫人若照婢之所言而行,老夫人必定会和夫人冰释前嫌。

朱氏道:老盲媪对我成见极深,我再如何费心讨好,她也不会领情。

姜媪道:夫人照我吩咐做,便知究竟。

……徐夫人今早醒来,自觉精神比前些天要好了不少。

因前久躺,有些腰酸背痛,便下地穿了衣裳要出庭院里走动走动。

钟媪见她气色不错,便没劝阻,穿好衣裳,见天冷,取了件紫羔绒斗篷替披她肩上,扶着要出去,那只猫咪过来,徐夫人命一个侍女抱了同行,想起今早还没见到小乔来,问了一句。

钟媪道:一早女君那边打发人来说过一声,女君今早另有些事,稍晚再来服侍。

徐夫人想起这些天她早晚伺候在这里,且多少也看了些出来,她似乎对自己特别的紧张,倒像恨不得一直黏在自己跟前似的。

倒没往别的上头想,只以为自己这一病,必是吓到了她,心里也是疼惜,便笑道:她这些天辛苦,你等下打发个人过去说一声,就说我好多了,叫她不必再早晚守着,自己该做什么做什么去。

钟媪应了,取了徐夫人的拐杖递过去,连那抱猫侍女一道,慢慢往庭院去。

才走出门,远远便见消失了多日的朱氏来了,亲手端了个托盘,上有一只连盖碗,不知道里头盛了什么。

身后跟了姜媪。

徐夫人神色便淡了下来,停在台阶上,望着朱氏飞快过来,将托盘给了姜媪,上前拜见。

徐夫人便转身入内,坐了下去。

朱氏跟了进来,再次恭恭敬敬跪叩,问徐夫人的安。

徐夫人淡淡道:我很好。

听说你也病了。

病了便该好生养着。

且回吧。

朱氏面露愧色,俯伏久久不起,道:恳请婆母恕儿媳的罪!不敢再隐瞒下去了。

前些日我并非生病,实是无颜再来见婆母,更怕婆母责怪于我,这才假托生病避在房里一步未出。

那日一早送劭儿出征,劭儿去后,婆母返身在前,我心里含愧,不敢靠近,虽远远随于身后,却也听到了婆母与我儿媳的一番所言。

婆母虽非与我讲话,但字字句句,却实在敲击入了我心。

有句话,说出来我也不怕婆母责备了。

我入门至今,有三十载,婆母向来与我冷淡。

儿媳入门一年不到,婆母却十分亲近。

从前我也不是没有暗地怨怪过婆母偏心。

那日回房后,我反复思量,这才惊觉这十年间,自从痛失夫君长子,我深陷悲恸,难以自拔,言行举止,无不失度。

原来并非婆母存心与我疏远,而是我自己愚顽不堪,深陷执念,犹如画地为牢,自绝于人!想我劭儿一向孝顺,如今竟也日渐与我疏远。

不是我自己之责,还会是谁?方才这一番话,虽是姜媪引导过的,但朱氏说着,说着,想到这几十年来自己的不易,忍不住也涕泪交加,声音哽咽,一度无法再说下去了,只跪在地上,流泪不停。

一旁钟媪面露讶色,示意房里仆妇出去,自己也悄悄退到了门口。

徐夫人起先神色冷淡。

等朱氏说完了这一番话,注视她半晌,神色慢慢地,终于也缓和了下来,垂目默然了片刻,方缓缓地道:朱氏,你入我魏家之门多年,无功劳也有苦劳,我也并非完全未记在心上。

非我刻意不与你亲近。

从前你若也有这等认知,我何以会对你失望至此?盼你今日所言确系出自你心。

往后多些智慧,则也是劭儿的福分。

这些年来,朱氏还是头回遇到徐夫人如此肯给自己脸色,心里一松,忙掏帕子拭去面上泪痕道:婆母所言我牢记在心。

往后我痛改前非,时时记取婆母教诲。

徐夫人点头:有这样的心便好。

起来吧。

朱氏从地上起来,亲手端来托盘,送到了徐夫人的面前,陪着笑脸,小心地道:婆母这些天卧病,想必也无牙口吃东西。

媳妇本想做些补品送来。

只是补品又须以病后进补方为好。

我便想着,婆母来自中山,中山出龙须面。

家乡味道许对胃口。

清早我便亲手擀面,做了这一小碗送过来。

也不多,只几口。

婆母吃吃看,合不合胃口。

若好,下回我多做些。

若不好,与媳妇说,媳妇改进。

说着打开了碗盖。

碗盏里,清汤还冒着热气。

汤里卧了一小束面。

细若龙须,根根相连。

配上嫩芽青芦,看着十分可口。

徐夫人本无胃口。

只是见朱氏殷勤看着自己的样子,想了下,道:也罢,是你一番心意。

端上来吧。

朱氏大喜,捧了碗盏就要送过去。

就在这时,门外忽然一阵脚步声传来。

朱氏回头,见小乔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

小乔怀中抱着猫咪,朝里快步径直而入,靠朱氏近了些,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许是她没有抱牢,胳膊动了一下,还没看清,她怀里的猫咪竟朝朱氏飞扑了过去。

朱氏猝不及防,惊叫一声,眼睁睁看着自己手里的托盘被飞过来的猫给扑翻了。

连盘带碗,哗啦一声,掉到了地上。

碗碎成了两半,那碗面也撒了出来,地上狼藉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