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傍晚,临江中学校门口不少家长在翘首以盼。
临中多是住宿生,学生每周末才能回家,所以每逢周五校门口的家长格外多。
最后一道铃声一打响,教师们也不拖堂,说了声下课后,任由这群孩子如同出笼的鸟儿似的,背着书包往外冲。
姜江背着大书包冲到校门口的时候,校门口还没有多少学生。
倒是家长将门口挤的水泄不通,任保安怎么叫唤都没用。
麻烦让一下。
姜江见实在挤不出去,只得开口。
但她声音太小,前面的家长们根本就没听到。
姜江咬咬唇,干脆矮下身子,打算从下面钻过去。
干嘛呢?你这小孩!谁摸我腿!哎哟喂!别挤啊,有什么好挤的!虽然制造了一场小混乱,但姜江却从众多家长的包围圈中冲出来了。
钻出来的姜江头也不回地继续沿着街道往前跑,到了前面的岔路口,姜江朝右一拐,再往前跑了五百米,她才在一家面馆前停下。
现在正是饭点,面馆里挤满了顾客。
姜江稍稍平缓了下呼吸,又抓了抓头发,才朝里面走去。
经过一张桌子的时候,姜江冲正在收拾桌子的老人轻轻喊了一声,爷爷。
姜爷爷听到声音回头,快去后厨,你妈忙不过来了。
老人一边说话,手上的动作却没有停。
姜江点点头,继续快步朝里走,大厅的里面是一个收银台,姜父正在从网上接单,然后再将这些单子打出来,交给后厨做。
爸爸。
姜江喊了一声,然后将书包放在收银台下面的柜子里,不用姜父开口,她便继续朝最里面的后厨走。
门帘被她一把掀开,正在后厨忙活的两人听见声音,一道朝她看了一眼。
姜母什么都没说,继续下面,她前面积满了外卖单子,根本就没时间说话。
姜奶奶见到姜江,简直像是见到了救星。
快来快来,老大你来做!说着,姜奶奶将把手里筷子往姜江跟前递。
姜江连忙走过去,接过姜奶奶手里的活。
两碗雪菜肉丝,两碗大肠,还有一碗鸡排。
姜奶奶话刚说完,收银台的姜父从外面伸头进来,再来一碗雪菜肉丝,一碗鸡排的。
嗯。
姜江应了一声,然后动作迅速熟练地下面、煮沸、盛碗,再淋上汤汁跟浇头。
这活她从小就帮着做,身体都有记忆了。
姜奶奶把东西交给她做后,立即去了边上的洗碗池子那,里面堆积了不少脏碗,一家人刚刚正忙活着,根本就没时间清洗,好在姜江回来了。
这家小面馆是姜父姜母开的,因为味道好、价格实惠,吸引了不少顾客,也算得上这一带生意比较火爆的面馆之一了。
一开始外卖生意没那么火爆,姜父姜母两个人也忙的过来,偶尔饭点还有姜奶奶姜爷爷来帮忙,人手也是够的。
后来外卖发达起来了,店里的人手就不大够了。
刚开始,姜父还兼职送外卖,后来就干脆交给外卖骑手了。
因为要接外卖,打印外卖单子,收银台时时刻刻都要有人在的,姜父就被安排在前面收银台了。
姜母一个人在后厨下面,要处理外卖单子,又要顾着店里的单子,根本就来不及。
姜奶奶无奈之下只得去后厨帮忙,但她到底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手脚也慢,还不如姜江动作快。
渐渐的,姜江成了店里的主力人员。
每天早上上学前以及中午下午下课后,她都会来店里帮忙。
有了她的帮忙,姜母的压力一下子变小了。
但姜江到底还在上学,也只能帮得了那么一小会儿。
一直到晚上七点半,店里的顾客才逐渐减少,外卖单子也没那么多了。
站了两个小时的姜江才有机会喝口水、喘口气。
姜母也到了前面歇会儿,后厨交给了姜父。
姜奶奶将洗碗的活计又交给了姜爷爷,她开始就着后厨的一个灶台做晚饭。
趁着现在闲,姜江从收银台那里拿了书包,然后从书包里翻出一张数学卷子,埋头做起来。
一张卷子,姜江做了半小时,才将前十道选择题做完,还都是连猜带蒙的。
姜江现在初三,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中考了,但她成绩差,老师说她顶多能上个职高,正常高中就不要想了。
家里人也说,她成绩那么差,中考估计也考不到几分,就别读书了,在家里帮忙正好。
但姜江想上学,她想上高中,她不想一辈子下面条。
然而即便她再努力,成绩还是上不去,就像她奶奶说的,她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子。
在姜江继续跟选择题做斗争的时候,姜奶奶端着两个菜碟子到了她跟前。
去把你弟弟叫回来,该吃饭了。
姜奶奶看姜江捧着卷子做,忍不住又接了一句。
不是读书的料子就不是读书的料子,你这么死读书分数也没上涨两分,还不如跟你爸妈好好下面条,照顾好你两个弟弟,等你弟弟有出息了,让他们帮衬帮衬你,不晓得有多舒服。
姜奶奶越说越起劲,嘴上舍不得停下。
姜江没吭声,只把卷子叠好放进了书包,又把书包放回了收银台下的柜子里,然后出了面馆。
店里面,姜奶奶还在说,这性格也不知道像谁,半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
她也就只能在后厨下下面,要是让她待在前台收银,她耷拉着一张脸,谁敢来吃面?整天跟谁欠了她一样,一点小孩子的朝气都没有。
即便姜江走得够快,但还是将姜奶奶的话听了个全。
这样的言论她不是第一次听了,但每次听着还是觉得心里难受。
姜江抿了抿唇,将眼里的热意憋了回去,然后向隔了两家店面的小卖铺走去。
小卖铺里面,一个老人正带着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男孩看电视。
姜江没有进去,站在门口朝里喊了一声,弟弟,回家吃饭了。
一老两小正看得起劲,没听到姜江的声音,姜江这才不得不朝里走。
老人察觉到有人进来,视线从电视上挪开,看到是姜江,便朝她笑了笑。
张爷爷。
姜江喊了一声,然后走过去轻轻拍了其中一个男孩的肩膀。
子飞,回家吃饭了。
啪!男孩一巴掌拍开姜江的手,恼道,我不吃!姜江的手被他打得往后缩了缩,男孩十一二岁,力气也已经不小了,她的手肉眼可见的红了。
姜江咬了下嘴唇,又朝另一个男孩喊了声,子翔,奶奶叫你们回家吃饭了。
男孩偏头睨了她一眼,很快又将头转了回去。
一边的张爷爷看不下去了,直接拿了遥控器将电视给关了,都给我回家吃饭去!两个男孩见电视被关掉,只得不高兴地站起来,然后朝外跑。
等林凌跟着回家时,就见两个男孩已经被姜奶奶安排在桌边坐下了,连饭都已经盛好了。
我的两个乖孙多吃点啊,今天奶奶特地给你两做了鱿鱼,你们不是最爱吃这个吗,多吃点!姜奶奶面对两个双胞胎孙子时,脸上的皱子都笑出来了。
其他人也已经纷纷入座。
两张桌子被他们拼到了一起,姜爷爷跟姜奶奶坐在最上坐,姜父姜母坐在一侧,两个双胞胎坐在另一侧。
姜江盛了碗饭,拖来一张长凳,坐在靠近走道的那一侧。
桌上三个菜,鱿鱼、土豆丝、凉拌海蜇,都是双胞胎爱吃的菜。
姜江望了一眼,筷子朝土豆丝夹去,她对海鲜过敏,吃不了另外两个菜。
不知道该说你是娇骨头还是贱骨头,这也吃不得那也吃不得的,真不知道像家里的谁。
还是我两个大宝贝孙子好,什么都能吃,身体也好。
姜奶奶又忍不住说了两句,姜江闻言头往下埋了埋,只一个劲地朝嘴里扒饭。
没过多久,姜父姜母说起了今天的盈利。
中午太忙了,店里人多,网上订单也多。
老大中午放学回来都十二点多了,网上的单子根本就来不及做。
我看店里还是得请一个人。
姜父总结道。
要请什么人啊?请一个人不晓得要花多少钱呢?反正老大初中不是要念完了吗,她又不是读书的料,就让她来店里帮忙嘛,这段时间我跟老头子先顶着。
去年我就说让她别念了,她非要念,女孩子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姜父想说,现在的小孩都是九年义务教育,必须要念书的,但姜奶奶估计也听不懂,他就没开口了。
我觉得行,老大初中毕业就别念了,反正成绩也不行。
一直沉默的姜母骤然开口。
要姜江辍学来店里帮忙的话,姜奶奶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但家里两个做主的人一直没有松口。
今天姜母终于开口同意了。
姜父又是向来听姜母的,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
果不其然,姜父听到姜母这么说,模棱两可地答应了。
店里没个人帮忙的确不行。
被决定命运的姜江,头差不多要埋进碗里了。
她大口大口地朝嘴里扒着饭,觉得今天的饭特别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