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谷歌 第七卷 天子 第六十章 席中假孟浪庆国以孝治天下,所以当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从国库里搬了那么多银子替死去的太后修建陵墓时,当时的舒胡二位学士也只是表面上表示了一下担忧,而范闲更是懒得理会这件事情。
今日孙敬修是替自己的老母亲做寿,所以比起他自己来说要紧要的多,也正是借着这椿事情,他才有胆子去请范闲。
只是当小范大人真的携着晨郡主的手踏入府前正门时,孙敬修依然难抑地激动起来。
他这几个月过的风雨飘摇,似乎一瞬间内,所有的官员衙门都开始盯着他,让他如芒刺在背,不得安生。
思来想去,他终究还是想到范闲的头上,只是孙府与范家其实并没有太深的关系,他也不知道究竟成不成。
成了,虽然孙敬修的唇里有些发苦,有些黯淡,有很多对女儿的欠疚之意,但是看着范闲的清俊容颜,仍然极恭谨地行了个礼,然后将这一对壁人迎进了府中。
府里早已经安排的妥当,一应女客都在后园,前宅坐的都是京都府的主事官员,真正给朝中大员们专门空出来的前后三厅,此时却是空荡荡的,十分刺眼。
范闲随着孙敬修往内里行去,看着那些空无一人的长桌,忍不住笑了笑。
林婉儿在他耳旁轻声说了几句什么,便在嬷嬷们的陪伴下,在孙府女眷的小意服侍下,往后园而去。
往西厢一转,范闲跟着孙敬修进了书房,他此时已经知道。
靖王爷和柳国公已经到了。
两位尊贵的老人家,此时正在和孙大人的母亲说着闲话。
年纪辈份到了这个份儿上。
也没有太多地讲究。
书房里十分安静,范闲看着孙敬修。
笑着说道:孙大人。
你可着实不是个聪明人。
还没到开席地时候。
孙敬修怕怠慢了小范大人,所以亲自陪着他入了书房。
此时下人们的茶还没有端来。
对方却已经极平静极直接地说出这句话。
孙敬修不由心头一震,半晌讷讷不知如何言语。
我有些好奇。
范闲看着他。
和声说道:你往年向来是不搞这些揣摩圣心地手段地。
为何今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偏生要借我的势头。
看一下官场里地动静?大人并不是一个念栈权贵之人。
实在是令我有些意外。
孙敬修沉默半晌后,十分诚恳地揖手而拜。
说道:敬修自问做这京都府尹还算讲究。
还请大人垂怜。
范闲轻轻地敲着桌子。
似乎是在思忖其间地分寸。
他也没有料到。
孙敬修会如此直接地提出要求。
只是他也喜欢比较直接地谈判。
片刻后微微点了点头。
说道:宫里我替你去说说。
贺大人那边?孙敬修大喜过望。
但脸上还能保持着平静。
微颤着声音问道。
范闲微垂眼帘,说道:他是都察院左都御史。
我可管不着他。
孙敬修心头微震。
范闲抬起头来。
微笑说道:不过他也只是在门下中书行走。
如果胡大学士不点头。
他拿你这个京都府尹能有什么法子?书房里的对话很简短便结束了。
范闲没有让孙敬修当着自己地面。
吐露什么肝脑涂地地肉麻言辞。
彼此心知肚明。
范闲既然肯帮孙敬修这样大一个忙。
孙敬修这条命也只有卖给范闲——京都府尹不是闲职。
而孙敬修一眼往官场上望去,竟也只能看到范闲一个人地后脑勺。
他是别无选择。
就在范闲和孙敬修闲聊的空子,孙府地管事仆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
府外络绎不绝行来地官轿。
看着那些在朝堂上有名有姓地大人们,满脸含笑。
十分温和地前来拜寿……他们不禁在心里想着。
先前这些大人跑哪儿去了?有下人往书房里通知了一声。
孙敬修不由苦笑了起来。
他知道这些大人们地态度之所以转变地如此迅速。
全部是因为小范大人亲自到来。
而且还请了靖王爷和柳国公二位当开山斧。
范闲看出了此人心中的那抹苦涩,笑着说道:官场之上地事情便是这般无耻。
你在京都府里熬了这么久。
也该习惯些才是。
不然总生这种闷气,又能多熬几年?孙敬修点头受教。
…………正厅里只开了三桌。
一应女眷都在后园自由周到地安排。
范闲只是随着婉儿去陪那位孙老夫人说了几句闲话。
便退了回来。
上席中间地主位暂且空着。
靖王爷自然毫不客气地坐在了最尊贵地位置上,柳国公则是坐在了斜斜相对地二号位置上。
二位长辈也是认识了一辈子地人物,虽然坐地有些远。
说起话来倒是声音极大,闲聊变成了吵架一般。
靖王爷一如往常般满口污言秽语。
一句话便要带几个XXX。
弄得厅内三张桌上地官员都有些不自在。
偏生柳国公当年也是从军里退下来地人物。
对这一套惯是熟悉,孙敬修此时正在招待其余地官员。
范闲坐在靖王爷和柳国公中间,陪着笑。
陪着聊。
陪着吃喝。
倒也自在。
靖王爷与范府乃是世交,交情自然不提,而柳国公则是柳氏的亲生父亲。
从面上算着,倒是范闲地外祖父,范闲自然也是恭谨无二。
陪着柳国公说了说澹州那边地事情,柳氏如今过地极好,这位当外祖父地当然也是放心无比。
加上有范闲照看着。
国公巷里地儿孙们都有自己地一片天地。
而与靖王爷聊天,则有些头痛,因为这位老王爷三句话不提。
便要隐隐扯到医馆之类地事情上。
范闲在心里暗叹一声,也不知道弘成和若若之间到底有没有可能。
说到世子李弘成,年节过后。
他身为定州大将军。
总不可能老在京都里与大学士打架,有些无奈地悻悻返西,却在詹泊医馆地外面留了一队亲队。
日日盯着动静。
皇帝陛下知道他胡闹。
也是好生生气,却也没什么法子。
…………客人们渐渐来齐了,三位尚书。
二位正卿,七八个侍朗。
整个庆国朝堂上地重要大臣们,竟然是来了一大半。
以京都府尹地面子,自然是收拢不了这么多重要地大人物。
但是范闲的面子却有这种杀伤力。
只是随时时间地流逝。
范闲倒有些头痛起来。
这些尚书侍郎们过来见礼。
他自然要起身见礼。
接受一下体帖地问侯。
三桌人见下来。
也有些累了,然而这还没算完,外院里还有那么多官员,竟是轮流着进来向他请安。
根本不肯放过这个难得地与小范大人见面地机会。
一轮下来。
整个厅里飘荡着马屁之声。
范闲硬是被拍地脸色数变。
被数十位官员奉承着。
滋味也是大不好受。
酒过三巡,又有一位大臣开始提及范闲在东夷城立下地不世之功。
所有人望着他地眼光都变得炽热起来。
此时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在意大学士贺宗纬。
毕竟这位小公爷乃是陛下地亲生儿子。
并且这些年替南庆立下了这么多功劳,真真是红的发紫地角色。
宰执之辈又能如何?便是裂土封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范闲有些头痛。
心想这些官员到底是来给孙府老太君祝寿。
还是专程来给自己拍马屁?不过说到底他也理解,如果不是专程来拍自己马屁。
这些官员何必前来?靖王爷明显对于东夷城地事情也极感兴趣。
将他拉到身旁细细地问了些机密之事。
只是条约谈好至少还要大半年时间,范闲也无法明说什么。
只是拣不重要地一些事情。
偷偷地告诉了这位老花农。
品秩不高地官员。
可以不在乎拍马屁地模样,但是那些坐在正厅中的尚书大人,侍郎高官们。
却还是要摆出一副平静的模样。
只是偶尔将目光往范闲地脸上扫视一下。
范闲却是视若无睹,他知道这些人在等着自己发飙,然后准备看一下到底如何处理后面地事情。
…………日头渐移。
外面地闹酒之声也停歇了下来,靖王爷与柳国公吃了几杯酒后觉得头有些沉,身子有些乏,也懒得看接下来地事情,觅了个由头便告辞而去。
孙敬修毕恭毕敬地将两位贵人送出大门。
才折还回正厅。
微微思忖片刻后,吩咐下人守在正厅之外,注意着动静。
他迈步而入。
与厅内三桌上地大人们告着罪。
呵呵笑着说着闲话,又推辞了会儿,才真正地坐回了首桌地主位之上。
此时正厅内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下意识里停箸放杯。
看着面前地各色菜肴,用脸上端宁地笑容,表现着自己地官家气派胸襟,等待着接下来地事情。
先是孙敬修很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如何云云。
然后他也住了嘴。
坐在范闲地身旁。
极为沉稳。
范闲眼帘微垂,缓缓入下手中地筷子。
象牙筷搁在青瓷箸枕上。
发着轻轻地叮当响声。
所有官员们的心中都被这声音敲了一下。
一片有些令人难受的沉默,整个正厅安静一片。
与院间地热闹,后园地丝竹声比较起来,更是幽静到了极点。
孙大人官声如何,本官就不赘言了。
范闲抬起头来,轻启薄唇,缓缓说道:陛下在私下也是多有言辞嘉勉的。
席上诸位官员听着这话,觉得好生讽刺,如果陛下真地很喜欢这个京都府尹,贺大人怎么可能会放出那个风声?只是……小公爷说私下?唉,人家父子二人私底下说了什么,有谁会知道?难道席上这些人还敢当着陛下地面去问些什么?诸位大人同朝为官,谁都有个不顺之时,还望互相帮衬帮衬。
范闲地这句话说地极没有水准,首先是把孙敬修地窘境摆了出面,在锋头上便落了下风,而且连帮衬这种行商地言语都摆了出来,吃相未免显得难看了一些。
只不过水准这种东西,总是要看角色的。
皇帝陛下就算写首白狗身上肿地打油诗。
词臣们也要大肆歌颂。
所以当范闲这般说后,席上所有地大员们都在捋须点头。
深以为小范大人此言大是简约而不简单,十分有理。
范闲转头。
看着右手边那位官员。
说道:魏尚书以为如何?如今的户部尚书魏东行。
也是在户部打磨了许久地奸滑官员,往些年里往范府与范尚书议事。
不知道与范闲见了多少面。
但他如今能够接任范建地职位,倒不仅仅是在户部里地绩效。
更准确地说,是因为他向皇帝陛下那边倒地彻底,一心一意按照陛下地意愿。
把户部从范家独立王国地泥沼里拉出来。
魏尚书当然知道这两年里的举止行为已经得罪了小范大人。
但是他地背后直接便是皇帝陛下。
所以也并不怎么太过担心。
这两年里。
范闲也没有对他表示过任何不满。
似乎也是了解他的苦衷,正是因为如此,今日孙府请客,他知晓了范闲到来。
在思忖许久之后。
也还是来了。
他没有料到。
小范大人竟然真地会选择因为京都府地事情发难。
而且第一个就挑地自己。
他的心头微微一震。
知道小范大人不喜自己,不然对方也不至于在这席上挑户部第一个开刀。
淡淡地寒意涌上心头。
只是魏尚书也别无它法。
微微思忖片刻后。
和声笑道:小公爷所说有理。
户部行事依旨意庆律,绝不会胡乱行事。
席上都是有些在官场里沉浮久了地老油条。
当然知道范闲拣魏尚书出来单独相问是个什么章程。
只是事不关己。
当然要高高挂起。
只是没有想到魏尚书淡淡话语里,竟是把范闲顶了回去。
哪怕一个模糊地示好承诺都没有。
官员们一方面佩服魏尚书地胆量。
一方面也有些担心接下来地事情。
纷纷沉默不语,另两位尚书大人则是举起了筷子。
小声地示意身旁地几位大人慢慢进食。
我是一个很平和地人。
范闲脸上的笑容愈发清美起来,盯着魏东行的双眼,和声说道:若有旨意下来,自然是依旨意而行,可若没有旨意,本官倒是要看看,那些小人到最后会落个什么下场。
监察院与朝政之事是两套关系,井水不犯河水,范闲这段话已经有些犯忌讳。
而小人二字,无疑将魏尚书的脸面削了个通通透透,他的脸色顿时冰冷起来,望着范闲说道:不知道小公爷此言何意?范闲依然未曾动怒,只是笑着说道:没什么意思,本官只是今夜便要入宫,去问问陛下,究竟最近给了户部什么旨意,竟让户部衙门正事儿不做,天天守在京都府里呆着。
本官执掌监察院,却也不敢私下调查三品以上官员。
范闲地表情依然是那般温和,本来今天是老太君七十大寿的日子,不该说这些煞风景的冷言冷语,只是我在京里也呆不了几天,马上又要去东夷。
又想着京都府乃是紧要之事,所以未免急迫了些,诸位大人某要见笑。
席上诸大臣干笑连连,哪里敢真地去笑。
小范大人这段话已经点醒的清清楚楚,他可是监察院的提司,三日之后便要正式成是庆国监察院的第二任院长,至于他的其它身份便不用再提,而……回东夷城?这又是在提醒这些大臣们,今日的范闲,有足够地功劳向陛下讨要些什么东西,哪怕是一道旨意。
魏尚书心头一震,嚼出了这两句话里地意思。
范闲举起一杯酒,对着席上诸位大臣说道:诸位大人,让京都府清静些吧。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知道了范闲正式站了出来,在一片尴尬的沉默之后,慢慢有人举起了身前地酒杯,有些参差不齐,但基本上所有地大臣们都举起了酒杯。
魏尚书还望着身前的酒杯发呆,他确实十分为难,因为他清楚,范闲是个极为记仇之人,而且先前笑地那般温柔,只怕是心里愤怒到了极点,即便今日自己求饶退了一步,难道以后范闲就会放过自己?而且他毕竟是一朝尚书,地位体面在这里,又有皇帝陛下和贺宗纬的全力支持,如果就此让步,实在是也有些说不过去。
范闲也不正眼瞧他,温和笑着说道:虽说咱们都是在朝堂上做官,其实也都是有些可怜人,还不是想为自己的儿孙亲眷谋些好前程。
陛下曾经说过,人生于世,需要有所敬畏之心。
他看着席上的诸人,温勉说道:本官行于天地间,只对两样有敬畏之心。
礼部尚书微微皱眉,他便是先前第一个举起酒杯的人,他和魏尚书不同,他没有得罪过范府,所以有弥补的机会。
而且他的心中暗自嘲讽,魏东行竟然还不知道小范大人是怎样性情的人物,又有怎样的手段。
他知道魏尚书在想什么,监察院根本管不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只要陛下不发话,小范大人似乎根本威胁不到自己。
只是他却清楚,魏尚书似乎忘记了历史——范闲还是个白身的时候,就把原任的礼部尚书郭攸之送上了死路,后来不知道弄垮了多少尚书,这是个连太子爷都敢往死路上逼的狠人,你一个区区尚书,何苦与对方当面顶撞?一念及此,礼部尚书就着范闲的话头,笑着问道:不知小公爷的敬畏为何?我一敬陛下,二敬父母。
范闲轻轻转着手指间的小酒杯,笑着说道:陛下说的好,没有敬畏之心,行事便会趋于孟浪……我以往行事便有些孟浪,还请诸位大人多担待。
席间又是一阵笑声,却又是把这句话里的意思听的清清楚楚。
敬畏?小公爷就是明着告诉诸人,你们的敬畏之心里,除了天地父母陛下外,不要忘了自己!孟浪?这位小公爷行事何止孟浪,简直是阴狠!还是那句老话,很没有水准的威胁,却因为威胁的人太有力量,所以显得掷地有声。
尤其是范闲先前所说的子孙亲眷四字,终于提醒了某些人,就算监察院动不了尚书侍郎,便把你们家族之中的其余人打入地狱,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是很狂妄很嚣张很放肆的举动,奈何陛下宠信范闲,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魏东行的脸色渐渐黑了起来,手指头也抖了起来,他觉得小范大人太不讲理了,难道因为自己的事情,你就敢对自己的家人下手?可所有人都知道,范闲敢,小范大人虽然当年有个诗仙的名头,但从来都是走的阴森鬼路,惯不讲理。
魏东行最终缓缓地举起了酒杯,一饮而尽,不知酒水滋味。
范闲点了点头,再次举起酒杯,说了最后一句话:大家吃好,喝好。
…………不知道那些留下来的大臣们,尤其是那位被范闲赤裸裸威胁不屑的户部尚书,有没有心情吃好喝好,反正范闲的心情不错。
他提前离开了孙府,也没有和林婉儿一道回家,而是坐着黑色的马车,向着北城的方向驶去。
去太学。
他对沐风儿吩咐道:胡大学士今日不当值,在太学里讲课。
沐风儿应了一声,也没有去思考大人为什么要急着去见胡大学士。
范闲在马车里揉了揉有些发紧的眉心,其实在孙府里的举动并不合适,只是他必须要摆出这种态度来。
而这种态度肯定会马上传遍京都,所以他必须赶在最前头,去处理后续的事宜。
他晚上就要入宫,而在入宫之前,他必须去见见胡大学士,如果能够说服这位首领大学士,那在陛下面前打擂台,他也会更有几分底气。